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系统概述 | 第14-18页 |
·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简介 | 第14-16页 |
·集成控制概述 | 第16-17页 |
·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第18-20页 |
·简介 | 第18-19页 |
·分类 | 第19-20页 |
·基本结构和原理 | 第20页 |
·主动悬架系统 | 第20-22页 |
·简介 | 第20-21页 |
·分类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3-39页 |
·对本整车动力学模型的主要要求 | 第23页 |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23-35页 |
·整车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3-27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轮胎模型 | 第28-29页 |
·路面模型 | 第29-30页 |
·整车系统的状态方程 | 第30-35页 |
·系统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与主动悬架系统的H_∞集成控制 | 第39-54页 |
·控制方法的选择 | 第39-40页 |
·H_∞控制理论 | 第40-43页 |
·H_∞空间与范数 | 第40-41页 |
·H_∞标准控制问题的描述 | 第41-42页 |
·H_∞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42-43页 |
·集成系统的凡控制问题描述 | 第43-48页 |
·系统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H_∞控制问题的描述 | 第44-47页 |
·模型的不确定性 | 第47-48页 |
·集成系统的H_∞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 第48-50页 |
·标准问题的转化 | 第48-49页 |
·权函数的选择 | 第49-50页 |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侧风作用下的转向与悬架系统的非线性 H_∞集成控制 | 第54-67页 |
·车辆横向和垂向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整车横向和垂向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驾驶员模型 | 第54-55页 |
·非线性系统的H_∞控制理论简介 | 第55-58页 |
·耗散性原理 | 第55-57页 |
·非线性系统的H_∞控制 | 第57-58页 |
·控制器的设计 | 第58-62页 |
·非线性 H_∞控制问题描述 | 第58-60页 |
·非线性 H_∞状态反馈设计 | 第60-62页 |
·非线性 H_∞输出反馈设计 | 第62页 |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实车试验 | 第67-81页 |
·装车系统简介 | 第67-69页 |
·实车 | 第67页 |
·转向轴助力式转向系统 | 第67-68页 |
·可调阻尼减振系统 | 第68-69页 |
·EPS与 ASS集成电控系统 | 第69-72页 |
·传感器 | 第69-70页 |
·电控单元 | 第70-71页 |
·执行器 | 第71-72页 |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2-76页 |
·设计原则 | 第72页 |
·软件开发 | 第72-76页 |
·实车试验 | 第76-80页 |
·试验条件 | 第76页 |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76-77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页 |
·建议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硕士期间参加课题 | 第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