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沉降过程的三维RLCCA模拟及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 论 | 第9-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理论基础 | 第11-21页 |
| ·布朗运动 | 第12-13页 |
| ·扩散双电层理论 | 第13-16页 |
| ·DLVO 理论 | 第16-18页 |
| ·分形理论及其生长模型 | 第18-20页 |
| ·泥沙絮凝发育理论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 第2章 数值模拟的模型描叙 | 第23-33页 |
| ·引论 | 第23-24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4-25页 |
| ·模拟的具体实施 | 第25-29页 |
| ·沉降的模拟 | 第25-28页 |
| ·布朗运动的模拟 | 第28页 |
| ·碰撞和粘结的处理 | 第28-29页 |
| ·算法的简化 | 第29页 |
| ·模拟流程图 | 第29-31页 |
| ·模拟组次安排 | 第31-33页 |
| 第3章 数值模拟结果 | 第33-68页 |
| ·单颗粒和絮团的时空变化 | 第33-42页 |
| ·单颗粒数量变化 | 第33-35页 |
| ·絮团的生长 | 第35-42页 |
| ·絮团的三维图像生成 | 第42-44页 |
| ·碰撞效率系数Α对絮凝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泥沙浓度对絮凝的影响 | 第45-58页 |
| ·实验参数 | 第45-46页 |
| ·单颗粒数量的变化规律 | 第46-50页 |
| ·絮团的变化规律 | 第50-54页 |
| ·浓度对絮团分维的影响 | 第54-58页 |
| ·泥沙粒径对絮凝的影响 | 第58-68页 |
| ·实验参数 | 第58页 |
| ·单颗粒数量的变化规律 | 第58-62页 |
| ·絮团的变化规律 | 第62-68页 |
| 第4章 沉降实验设计 | 第68-82页 |
| ·实验设备 | 第68-74页 |
| ·总体布局 | 第68-69页 |
| ·沉降筒及附件 | 第69-70页 |
| ·红外传感器及红外仪 | 第70页 |
| ·A/D 板 | 第70-71页 |
| ·信号采集/处理软件 | 第71-74页 |
| ·实验材料 | 第74-76页 |
| ·实验流程及组次设计 | 第76-82页 |
| ·实验总流程 | 第76-77页 |
| ·传感器率定 | 第77-78页 |
| ·实验组次设计 | 第78-79页 |
| ·实验过程 | 第79-82页 |
| 第5章 沉降实验结果 | 第82-97页 |
| ·不同浓度沙样絮凝-沉降过程的比较分析 | 第82-87页 |
| ·阳离子种类和浓度对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 | 第87-95页 |
| ·不同沙样絮凝沉降过程的比较分析 | 第95-97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