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9页 |
1 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8页 |
2 磷、氮对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 | 第8-12页 |
·磷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8-9页 |
·氮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9-10页 |
·沉积物内源磷、氮对湖泊富营养化贡献 | 第10-12页 |
3 沉积物中磷释放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磷释放机制 | 第12-14页 |
·磷释放物理作用 | 第12-13页 |
·磷释放化学作用 | 第13页 |
·磷释放生物作用 | 第13-14页 |
·影响沉积物磷释放的因素 | 第14-24页 |
·沉积物磷形态及其迁移转化 | 第14-18页 |
·沉积物组成与粒度 | 第18-19页 |
·间隙水中的磷扩散 | 第19-20页 |
·环境因子 | 第20-24页 |
4 沉积物中氮释放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氮释放机制 | 第24-25页 |
·矿化作用 | 第24页 |
·硝化作用 | 第24-25页 |
·反硝化作用 | 第25页 |
·影响沉积物氮释放的因素 | 第25-27页 |
·沉积物粒度对释放影响 | 第25页 |
·间隙水中的氮扩散 | 第25-26页 |
·环境因子 | 第26-27页 |
5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创新点 | 第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基本特征及其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页 |
2 研究区域富营养化状况 | 第29-30页 |
3 研究区域富营养化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处理与实验方法 | 第32-42页 |
1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2页 |
2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32-3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3-42页 |
·模拟装置设置及溶解氧水平控制 | 第33-34页 |
·模拟装置设置 | 第33页 |
·溶解氧水平控制 | 第33-34页 |
·模拟试验上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分析 | 第34-38页 |
·上覆水取样方法要 | 第34-35页 |
·上覆水体中营养盐测定方法 | 第35-38页 |
·沉积物磷形态测定 | 第38-42页 |
·沉积物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38页 |
·磷形态测定 | 第38-42页 |
第四章 溶解氧变化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影响 | 第42-57页 |
1 溶解氧(DO)变化对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影响的研究意义 | 第42-43页 |
2 沉积物磷赋存形态 | 第43-47页 |
·弱吸附态磷(NH_4Cl-P) | 第45页 |
·还原溶解性磷(BD-P) | 第45-46页 |
·金属氧化物结合磷(NaOH-P) | 第46页 |
·钙结合磷(HCl-P) | 第46-47页 |
3 溶解氧变化对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7-55页 |
·溶解氧变化对TP影响 | 第47-49页 |
·溶解氧变化对OP和IP影响 | 第49-55页 |
·溶解氧变化对NH_4Cl-P影响 | 第50-51页 |
·溶解氧变化对BD-P影响 | 第51-52页 |
·溶解氧变化对NaOH-P影响 | 第52-54页 |
·溶解氧变化对HCl-P影响 | 第54-55页 |
4 结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溶解氧变化对磷释放的影响 | 第57-66页 |
1 上覆水理化性质 | 第57-58页 |
2 溶解氧(DO)对上覆水体pH值和Eh值的影响 | 第58-60页 |
3 溶解氧对上覆水体DIP质量浓度和释放速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 不同溶解氧培养体系上覆水中各种形态磷研究 | 第61-64页 |
5 溶解氧对上覆水APA影响 | 第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溶解氧变化对氮释放的影响 | 第66-72页 |
1 溶解氧变化对氮释放的影响研究意义 | 第66页 |
2 上覆水中各形态氮特征 | 第66-67页 |
3 溶解氧变化对上覆水氨氮的影响 | 第67-69页 |
4 溶解氧变化对上覆水硝氮的影响 | 第69-71页 |
5 结论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