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类蔬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3-15页 |
| ·农杆菌浓度及浸染时间 | 第15页 |
| ·农杆菌的活化 | 第15页 |
| ·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条件 | 第15-16页 |
| ·玻璃苗的控制 | 第16-17页 |
| ·目前较成熟的甘蓝遗传转化体系 | 第17-18页 |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芸苔属属内种间关系 | 第18-19页 |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 | 第19-20页 |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鉴定 | 第20页 |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利用 | 第20-21页 |
| ·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向其近缘种的基因扩散 | 第21-27页 |
| ·甘蓝型油菜的近缘种 | 第22页 |
| ·开花期和空间重叠 | 第22页 |
| ·花粉传播距离 | 第22-23页 |
| ·杂交亲和性 | 第23-24页 |
| ·杂交和回交后代的育性及适应性 | 第24-25页 |
| ·成功的基因漂移 | 第25-26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26-27页 |
| ·防止转基因扩散的策略 | 第27-29页 |
| ·雄性不育策略 | 第27-28页 |
| ·孤雌生殖策略 | 第28页 |
| ·RBF结构的利用 | 第28页 |
| ·母体遗传策略 | 第28页 |
| ·TM基因的应用 | 第28页 |
| ·特异染色体组转基因 | 第28-29页 |
|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芥蓝的遗传转化 | 第31-39页 |
| ·前言 | 第3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农杆菌介导的芥蓝遗传转化 | 第34-36页 |
| ·转基因芥蓝的遗传分析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C染色体组转bar基因甘蓝型油菜的人工合成 | 第39-53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 ·白菜细胞质转基因甘蓝型油菜的人工合成 | 第43页 |
| ·甘蓝细胞质转基因甘蓝型油菜的人工合成 | 第43-46页 |
| ·杂种染色体加倍效率 | 第46-47页 |
| ·染色体观察 | 第47页 |
| ·合成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 | 第47-48页 |
| ·转基因检测 | 第48页 |
| ·花粉育性观察 | 第48-49页 |
| ·合成转基因甘蓝型油菜F1植株分析 | 第49-51页 |
| ·农艺性状表现 | 第49-50页 |
| ·花粉育性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人工合成油菜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观察 | 第53-58页 |
| ·前言 | 第53-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页 |
| ·讨论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C基因组转基因油菜向白菜、芥菜基因扩散规律初步研究 | 第58-66页 |
| ·前言 | 第58-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 ·合成转基因油菜与白菜杂交F1分析 | 第60-62页 |
| ·合成转基因油菜与芥菜杂交F1分析 | 第62-63页 |
| ·合成转基因油菜甘白杂种与白菜回交BC1分析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 附录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