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绪论 | 第14-18页 |
·扩频通信的优点和发展状况 | 第14页 |
·直序扩频的特点 | 第14-16页 |
·直接序列扩频的优点 | 第15页 |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特点 | 第15-16页 |
·在扩频通信领域中射频前端产品的研究状况及本课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技术难点和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7-18页 |
2 扩频通信的基本理论与系统方案的确定 | 第18-30页 |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Shannon 定理 | 第18页 |
·扩频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直接序列扩频 | 第19-20页 |
·系统的指标要求 | 第20-21页 |
·系统方案的确定 | 第21-24页 |
·系统对射频前端的相关指标要求 | 第21页 |
·接收机方案确定 | 第21-24页 |
·发射机方案确定 | 第24页 |
·收发机系统规划 | 第24-28页 |
·总体规划 | 第24-26页 |
·接收机系统规划 | 第26-27页 |
·发射机系统规划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30-74页 |
·接收机性能指标分析 | 第30-32页 |
·接收灵敏度 | 第30页 |
·选择性 | 第30页 |
·频率稳定度 | 第30页 |
·本振辐射 | 第30页 |
·增益 | 第30-31页 |
·1dB 压缩点 | 第31页 |
·三阶截取点 | 第31页 |
·噪声系数 | 第31-32页 |
·谐波失真 | 第32页 |
·动态范围 | 第32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 第32-38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选型 | 第32-33页 |
·输入输出匹配 | 第33-36页 |
·电源滤波及PCB 布局布线 | 第36页 |
·50Ω微带传输线设计 | 第36-38页 |
·下变频混频器的设计 | 第38-45页 |
·混频器的主要指标 | 第38-39页 |
·混频器的分类及其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下变频混频器的选型 | 第40页 |
·输入输出匹配 | 第40-45页 |
·PCB 布局布线 | 第45页 |
·本振信号源的设计 | 第45-59页 |
·本振频率的选择 | 第45-46页 |
·本振的参数指标 | 第46-48页 |
·振荡器设计方案 | 第48-49页 |
·锁相环本振性能分析 | 第49-53页 |
·锁相环本振设计 | 第53-58页 |
·鉴相器配置及监控程序 | 第58-59页 |
·滤波器设计 | 第59-65页 |
·滤波器的类型和技术参数 | 第59-61页 |
·中频滤波器的设计 | 第61-64页 |
·射频滤波器的设计 | 第64-65页 |
·中频宽带AGC 电路的设计 | 第65-70页 |
·AGC 环路性能分析 | 第66-68页 |
·硬件设计 | 第68-70页 |
·接收机性能核算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4 发射机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74-84页 |
·发射机性能指标分析 | 第74页 |
·上变频混频器电路的设计 | 第74-76页 |
·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设计 | 第76-82页 |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关键性能指标 | 第76-77页 |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难点 | 第77页 |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 第77-81页 |
·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 第81-82页 |
·发射机性能核算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系统调试与数据测定 | 第84-98页 |
·系统调试及调试结果 | 第84-94页 |
·本振电路 | 第84-85页 |
·发射机链路 | 第85-89页 |
·接收机链路 | 第89-94页 |
·室外测试 | 第94页 |
·数据分析与结论 | 第94-96页 |
·高频电路调测经验 | 第96-9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主要结论 | 第98页 |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6-107页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107-108页 |
附录C 红外图像无线扩频传输射频前端电路原理图 | 第108-115页 |
附录D 微控制器源程序 | 第115-121页 |
附录E 射频前端实物照片 | 第121-12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24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