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 地貌学研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 | 第8-9页 |
2 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地貌学研究中的运用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4页 |
1 近代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 第11-13页 |
3 对本研究的评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14-17页 |
1 基础资料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3 数字地貌与地貌数据库建设基本流程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数字地貌及地貌数据库的基本理论 | 第17-30页 |
第一节 数字地貌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数字地貌分类方案 | 第19-26页 |
1 国内地貌分类研究 | 第19-21页 |
2 本次研究地貌分类方案 | 第21-26页 |
第三节 数字地貌编码体系 | 第26-27页 |
1 数字地貌编码方式 | 第26页 |
2 各层地貌类型编码方案 | 第26-27页 |
3 数字地貌各层类型及编码 | 第27页 |
第四节 GeoDatabase与地貌数据库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地貌数字化 | 第30-57页 |
第一节 关于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 | 第30-33页 |
1 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简介 | 第30页 |
2 数字地貌分幅与投影 | 第30-31页 |
3 数字地貌解译的基础数据 | 第31页 |
4 数字地貌解译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31-32页 |
5 研究区域简介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基于 DEM的地貌基本类型自动提取 | 第33-38页 |
1 基于 DEM的宏观地形信息提取 | 第33-36页 |
2 基于 DEM起伏度统计窗口大小对质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数字地貌解译流程 | 第38-46页 |
1 第零层 平原与山地界线 | 第38-39页 |
2 第一层 23种基本地貌类型 | 第39-42页 |
3 第二层 划分10种成因类型 | 第42页 |
4 第三层 划分次级成因类型 | 第42页 |
5 第四层 根据形态差异划分类型 | 第42-44页 |
6 第五层 根据次级形态差异划分类型 | 第44页 |
7 第六层 根据坡度、坡向及其组合划分类型 | 第44页 |
8 第七层 根据物质组成或岩性划分类型 | 第44-45页 |
9 第八层 总的地貌类型 | 第45-46页 |
10 形态结构类型分级分类解译 | 第46页 |
第四节 数字地貌解译基本地貌类型的质量控制 | 第46-49页 |
第五节 喀斯特地貌的辩读 | 第49-52页 |
1 西南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 | 第49页 |
2 喀斯特地貌分类 | 第49页 |
3 喀斯特地貌解译 | 第49-52页 |
第六节 地貌数据库的应用 | 第52-57页 |
1 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 | 第52页 |
2 地貌数据库的应用 | 第52-5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61页 |
第一节 问题与讨论 | 第57-59页 |
1 地貌分类指标 | 第57页 |
2 基础资料的更新 | 第57-58页 |
3 基于DEM的地貌基本类型自动划分与人工目视解译 | 第58页 |
4 解译质量控制手段 | 第58页 |
5 GIS辅助地貌制图及地貌特征空间分析 | 第58-59页 |
第二节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表1 流水地貌各层类型及编码方案 | 第63-65页 |
附表2 H-48地貌类型编码及命名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