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及室内热环境实验测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CONTENTS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建筑能耗的定义 | 第12页 |
·建筑节能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建筑节能研究及发展概况 | 第13-20页 |
·国外建筑节能研究及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我国建筑节能研究及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东莞市居住建筑能耗现状 | 第20-21页 |
·东莞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理论研究方法 | 第23-33页 |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稳态传热理论 | 第23-24页 |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理论 | 第24-31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25-27页 |
·谐波反应法 | 第27-29页 |
·反应系数法 | 第29-31页 |
·几种理论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典型居住建筑选取和实验测试方案选定 | 第33-49页 |
·建筑节能实验测试的意义 | 第33页 |
·建筑节能实验测试方法 | 第33-37页 |
·现场测试主要方法 | 第33-34页 |
·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实验测试目的 | 第37页 |
·实验测试条件 | 第37-39页 |
·东莞地区气候条件 | 第37-38页 |
·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典型特征 | 第38-39页 |
·实验测试对象 | 第39-45页 |
·测试对象概况 | 第39-43页 |
·围护结构构造 | 第43-45页 |
·实验测试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气象参数 | 第45页 |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第45-46页 |
·实验测试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主要测试仪器 | 第46-47页 |
·主要辅助设备 | 第47页 |
·实验测试方案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实验测试计算与分析 | 第49-81页 |
·计算分析所需热工数据 | 第49页 |
·热工性能计算及分析 | 第49-73页 |
·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 | 第49-55页 |
·室外综合温度 | 第55-65页 |
·衰减倍数和延迟时间 | 第65-70页 |
·围护结构内表温度 | 第70-73页 |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计算分析 | 第73-80页 |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构成 | 第73-74页 |
·围护结构耗冷计算及分析 | 第74-78页 |
·通风换气耗冷及其他内扰耗冷计算 | 第78-79页 |
·建筑总耗冷量指标计算及分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分析 | 第81-94页 |
·东莞地区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分析意义 | 第81页 |
·热舒适性方程与评价指标(PMV-PPD) | 第81-85页 |
·分析的前提条件及其他参数的确定 | 第85-86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6-89页 |
·环境变量对PMV的影响分析 | 第89-92页 |
·不同相对湿度下空气温度对PMV的影响 | 第89-90页 |
·不同空气温度下相对湿度对PMV的影响 | 第90-91页 |
·不同空气温度下平均辐射温度对PMV的影响 | 第91-92页 |
·满足舒适性要求的温湿度区段 | 第92页 |
·舒适性指标适用性分析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