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产生第9-11页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消耗—甲烷厌氧氧化第11-16页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其研究方法第16-19页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第19-22页
第三章 采样及实验方法第22-26页
 第一节 试剂及器材第22-23页
 第二节 采样方法第23-24页
 第三节 分析测定方法第24-26页
   ·沉积物孔隙度第24页
   ·沉积物TOC、TN、TS以及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SOC)第24-25页
   ·间隙水甲烷第25页
   ·间隙水硫酸盐第25页
   ·间隙水甲烷碳同位素(δ~(13)C-CH_4)以及无机碳碳同位素(δ~(13)C-∑CO_2)第25-26页
第四章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及来源第26-43页
 第一节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第27-32页
   ·沉积物TOC、TN垂直剖面分布第27-28页
   ·沉积物TOC/TN比以及δ~(13)C-SOC垂直剖面分布第28-32页
 第二节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第32-37页
   ·沉积物TOC、TN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3-34页
   ·沉积物TOC/TN比值、δ~(13)C-SOC分布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第34-37页
 第三节 沉积物C/S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初探第37-43页
   ·沉积物TS以及C/S的垂直剖面分布第37-39页
   ·C/S比的地球化学意义初探第39-43页
第五章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地球化学证据第43-68页
 第一节 间隙水地球化学变化剖面第43-56页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浓度第43-47页
   ·间隙是∑CO_2和pH第47-50页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扩散通量第50-52页
   ·沉积物AOM作用—间隙水地球化学证据第52-56页
 第二节 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证据第56-61页
   ·间隙水δ~(13)C-CH_4和δ~(13)C-∑CO_2组成变化第56-59页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碳同位素证据第59-61页
 第三节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间隙水硫酸盐消耗和∑CO_2产生的贡献第61-64页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的计算方法第61-62页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第62-63页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消耗间隙水硫酸盐及产生∑CO_2的贡献第63-64页
 第四节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深度第64-68页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的分布深度及其控制因素第64-66页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特征的地球化学意义第66-68页
第六章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第68-78页
 第一节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第68-74页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测定第68-70页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剖面分布第70-71页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大小的影响因素第71-73页
   ·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与甲烷厌氧氧化第73-74页
 第二节 硫酸盐还原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第74-78页
   ·实验方法设计第74-75页
   ·不同温度下的硫酸盐还原速率第75-78页
第七章 海底系统甲烷—大西洋洋中脊 Logatchev 热液区水柱中甲烷羽流的探测第78-85页
 1 结果与讨论第79-83页
 2 结论第83-85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第85-90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85-87页
 第二节 下一步工作建议第87-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1页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学习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Nd-Fe-Sb三元系合金相图773K等温截面以及新化合物FeDy6Sb2、NdFeSb3晶体结构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