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31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6-20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7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0-2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3-27页 |
·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8-29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 第31-41页 |
·技术创新的理论 | 第31-35页 |
·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31-32页 |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及特点 | 第32-33页 |
·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 第33-35页 |
·产业经济学理论 | 第35-37页 |
·产业空间集聚理论 | 第35-36页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6-37页 |
·虚拟企业相关理论 | 第37-40页 |
·虚拟企业的概念和内涵 | 第37-38页 |
·虚拟企业的基本形式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第41-56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第41-44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概况 | 第44-46页 |
·东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比较分析 | 第46-51页 |
·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内部结构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新产品的产出情况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技术创新潜力分析 | 第49-50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51-55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基础落后 | 第51-52页 |
·东北地区制造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尚未形成 | 第52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科技成果与当地工业发展的需求脱节 | 第52-53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 第53-54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总体模式的构建 | 第56-72页 |
·世界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及发展模式 | 第56-58页 |
·我国及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定位 | 第58-60页 |
·我国制造业发展定位 | 第58-59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定位 | 第59-60页 |
·国内外区域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 | 第60-67页 |
·国外区域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 第60-62页 |
·我国长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 第62-64页 |
·我国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 第64-66页 |
·国内外区域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对东北的借鉴 | 第66-67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总体模式 | 第67-71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 | 第67-68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总体模式的结构 | 第68-69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总体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集群学习模式研究 | 第72-86页 |
·东北三省合作一体化具备的条件 | 第72-74页 |
·东北三省合作一体化存在的障碍 | 第74-75页 |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 | 第75-81页 |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 第76-79页 |
·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运行过程 | 第79-81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集群学习模式分析 | 第81-85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的战略构想 | 第81-83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集群学习模式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研究 | 第86-108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动态虚拟组织模式 | 第86-95页 |
·动态虚拟组织的结构 | 第86-87页 |
·技术创新动态虚拟组织的特征 | 第87-89页 |
·制造业技术创新动态虚拟组织的构建流程 | 第89-93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动态虚拟组织的结构体系 | 第93-95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扩散结构 | 第95-101页 |
·技术创新的扩散本质 | 第95-96页 |
·动态虚拟组织是技术创新扩散的有效模式选择 | 第96-99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扩散模型 | 第99-101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联盟自组织管理 | 第101-107页 |
·自组织观的创新网络 | 第101-103页 |
·基于自组织观的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第103-106页 |
·基于自组织的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联盟组织结构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运行模式研究 | 第108-126页 |
·技术创新虚拟运行应注意的问题 | 第108-110页 |
·协调的复杂性与高成本 | 第108页 |
·实现共赢 | 第108-109页 |
·运行风险的控制 | 第109-110页 |
·虚拟联盟的跨文化管理 | 第110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运行模式的特征 | 第110-113页 |
·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委托合同型模式 | 第111-112页 |
·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发模式 | 第112-113页 |
·企业在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研究机构模式 | 第113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运行的环境建设 | 第113-117页 |
·技术创新虚拟运行环境框架 | 第113-114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运行的环境建设 | 第114-117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运行的平台建设 | 第117-122页 |
·信息网络平台 | 第117-119页 |
·知识网络平台 | 第119-120页 |
·契约网络平台 | 第120-122页 |
·三种网络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122页 |
·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动态虚拟运行的协同竞争博弈分析 | 第122-125页 |
·博弈收益关系矩阵分析 | 第122-125页 |
·博弈的结论分析 | 第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8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 第126-151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126-129页 |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126-127页 |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 第127-128页 |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机理 | 第128-129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9-133页 |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129-131页 |
·各指标的具体涵义 | 第131-133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33-143页 |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133-137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37-143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第143-150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143-146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模糊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第146-149页 |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9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 第151-167页 |
·更新东北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观念 | 第151页 |
·完善东北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 | 第151-154页 |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 第151-152页 |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 第152-153页 |
·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 第153-154页 |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 第154-158页 |
·确定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体的创新投入体系 | 第155-156页 |
·政府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第156页 |
·扩大科技贷款规模 | 第156-157页 |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 第157-158页 |
·完善政府对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 第158-161页 |
·完善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 第158-159页 |
·完善知识产权来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 | 第159-160页 |
·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 第160页 |
·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 第160-161页 |
·培育和完善东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 | 第161-163页 |
·扩大东北亚科技交流合作 | 第163-164页 |
·完善东北制造业科技中介服务支持体系 | 第164-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结论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4页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4-185页 |
个人简历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