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1. 文献综述 | 第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世界油菜生产概况 | 第11-12页 |
·中国油菜生产概况 | 第12-14页 |
·我国油菜生产存在问题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良种配套良法 | 第14-15页 |
·主要营养元素供应与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第15-16页 |
·播种期与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第16-17页 |
·种植密度与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直播试验 | 第20-21页 |
·移栽试验 | 第21页 |
·田间管理 | 第21页 |
·田间苗情调查 | 第21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产量测定和经济性状考查 | 第22页 |
·数据整理 | 第2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检测 | 第22页 |
·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分析 | 第22-23页 |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23页 |
·因子间交互作用效应分析 | 第23页 |
·模拟寻优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65页 |
·直播试验 | 第24-41页 |
·决策变量与目标函数间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分析 | 第25-26页 |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26-31页 |
·品种与产量的子模型 | 第26页 |
·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子模型 | 第26-27页 |
·播期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子模型 | 第27-29页 |
·氮肥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子模型 | 第29-30页 |
·磷肥对不同品种产量效应的子模型 | 第30-31页 |
·因子的交互作用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试验因子对油菜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32-38页 |
·品种 | 第32-33页 |
·密度 | 第33-34页 |
·播期 | 第34-36页 |
·施氮量 | 第36-37页 |
·施磷量 | 第37-38页 |
·优化农艺措施方案的寻求 | 第38-41页 |
·华油杂6号 | 第39页 |
·华油杂10号 | 第39-40页 |
·华油杂8号 | 第40页 |
·华油杂9号 | 第40页 |
·华油杂11号 | 第40-41页 |
·移栽试验 | 第41-58页 |
·决策变量与目标函数间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分析 | 第43页 |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43-48页 |
·品种与产量的子模型 | 第43-45页 |
·播期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子模型 | 第45页 |
·氮肥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子模型 | 第45-46页 |
·磷肥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子模型 | 第46-48页 |
·因子的交互作用效应分析 | 第48-49页 |
·试验因子对油菜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49-55页 |
·品种 | 第49-50页 |
·密度 | 第50-51页 |
·播期 | 第51-53页 |
·施氮量 | 第53-54页 |
·施磷量 | 第54-55页 |
·优化农艺措施方案的寻求 | 第55-58页 |
·华油杂6号 | 第56页 |
·华油杂10号 | 第56-57页 |
·华油杂8号 | 第57页 |
·华油杂9号 | 第57页 |
·华油杂11号 | 第57-58页 |
·品质分析 | 第58-65页 |
·含油量的回归分析 | 第58-63页 |
·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分析 | 第59页 |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59-62页 |
·计算机模拟寻优 | 第62-63页 |
·蛋白质含量的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硫甙含量的回归分析 | 第64页 |
·试验因子与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的关系 | 第64-65页 |
·品种 | 第64页 |
·密度 | 第64页 |
·播期 | 第64-65页 |
·施氮量 | 第65页 |
·施磷量 | 第6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因子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品种特性 | 第66页 |
·优化农艺措施组合 | 第66页 |
·讨论 | 第66-69页 |
·试验设计方法 | 第66-67页 |
·试验结果应用 | 第67-68页 |
·良种良法配套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