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本章注释 | 第17-18页 |
第2章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历程和现状 | 第18-32页 |
·国际上关于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理论的演变 | 第18-23页 |
·保护概念的形成 | 第18-19页 |
·保护模式的转变 | 第19-21页 |
·国际上关于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 | 第21-23页 |
·国内关于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理论的演变 | 第23-26页 |
·我国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历程 | 第23-24页 |
·我国关于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 | 第24-26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与问题 | 第26-27页 |
·现实状况 | 第26-27页 |
·面临的问题 | 第27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动力分析 | 第27-29页 |
·遗产的无价性-社会价值 | 第27-28页 |
·传统的延续性-生活价值 | 第28页 |
·资源的稀缺性-经济价值 | 第28-29页 |
·保护动力不足的原因 | 第29-30页 |
·政府缺乏完善的法规条例和有效的管理制度 | 第29页 |
·保护资金的短缺 | 第29页 |
·产权关系的滞后 | 第29-30页 |
·公共参与程度不够及保护意识不高 | 第30页 |
·保护规划设计缺乏长远考虑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本章注释 | 第30-32页 |
第3章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 | 第32-49页 |
·相关政策建立的要求 | 第32-33页 |
·市场下经济活动的要求 | 第32页 |
·对历史元素保护的要求 | 第32-33页 |
·经济活动中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矛盾 | 第33-34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与土地利用的矛盾 | 第33页 |
·历史地段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 第33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法则的矛盾 | 第33-34页 |
·保护资金的来源 | 第34-40页 |
·保护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 第34页 |
·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 | 第34-36页 |
·历史地段保护资金的筹措途径 | 第36-38页 |
·历史地保护资金的回报途径 | 第38-39页 |
·历史地保护资金的运作 | 第39-40页 |
·相关政策的动力机制与绩效 | 第40-47页 |
·政府的优惠政策 | 第40-43页 |
·经济和税收的优惠政策 | 第40-42页 |
·开发权转移的政策 | 第42-43页 |
·产权置换的投资政策 | 第43-46页 |
·我国历史建筑产权的弊端 | 第43-44页 |
·我国历史建筑产权的置换 | 第44-45页 |
·实例分析-苏州历史建筑产权置换 | 第45-46页 |
·相关政策的绩效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本章注释 | 第48-49页 |
第4章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设计对策 | 第49-76页 |
·现状与问题 | 第49-50页 |
·保护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 第50-52页 |
·保护规划的原则 | 第50-51页 |
·保护规划的内容 | 第51-52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与设计方法的选择 | 第52-58页 |
·相关的评估方法 | 第52-53页 |
·评估标准与步骤 | 第53-57页 |
·评估标准 | 第53-56页 |
·评估步骤 | 第56-57页 |
·设计方法的选择 | 第57-58页 |
·提升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价值的设计方法 | 第58-63页 |
·新旧建筑的协调 | 第58-59页 |
·作为传统空间节点与标志性建筑 | 第59-61页 |
·营造有生活气息的场所空间 | 第61-62页 |
·植被绿化与现代景观小品的配置 | 第62-63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价值与投资动力的实证研究 | 第63-69页 |
·武汉昙华林32号立面整治和环境改造设计 | 第63-66页 |
·现状概述 | 第63-65页 |
·新旧建筑协调的改造设计 | 第65-66页 |
·外部空间环境的改造设计 | 第66页 |
·价值改善的问卷调查 | 第66-67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动力机制分析 | 第69-74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 第69-71页 |
·旅游开发带来的保护动力 | 第69-70页 |
·实例分析 | 第70-71页 |
·历史地段建筑的商业价值 | 第71-74页 |
·历史地段建筑的现代居住功能 | 第71-72页 |
·历史地段建筑的博物馆功能 | 第72-73页 |
·历史地段建筑的商业娱乐功能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本章注释 | 第75-76页 |
第5章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实施程序 | 第76-93页 |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保护目标难以实现 | 第76页 |
·产权关系的滞后 | 第76-77页 |
·实施中的运作原则 | 第77-78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非终结性 | 第77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持续性 | 第77-78页 |
·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系统性 | 第78页 |
·登录制度的运作与绩效 | 第78-86页 |
·登录制度的意义 | 第78-79页 |
·国外的登录制度 | 第79-81页 |
·英国的登录建筑制度 | 第79页 |
·美国的国家登录制度 | 第79-80页 |
·日本的文化财登录制度 | 第80-81页 |
·历史地段建筑登录制度使用方法的实施 | 第81-83页 |
·上海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 | 第83-85页 |
·上海历史建筑登录的标准 | 第83页 |
·登录历史建筑的保护 | 第83-84页 |
·业主保护历史建筑的法律责任 | 第84-85页 |
·登录制度的绩效分析 | 第85-86页 |
·“公众参与”设计模式的作用与成功经验 | 第86-91页 |
·公众参与对历史地段文化资源保护的作用 | 第86-88页 |
·有利于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 | 第86-87页 |
·有利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法制建设 | 第87页 |
·有利于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有效实施 | 第87-88页 |
·国外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 | 第88-91页 |
·英国的“社区建筑运动” | 第88-89页 |
·社区的规划师制度 | 第89页 |
·对我国公众参与的经验启示 | 第89-91页 |
·我国公众参与的实践 | 第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本章注释 | 第92-9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94-95页 |
附录1 论文插图及资料来源 | 第95-98页 |
附录2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3 房屋功能完善情况评分标准 | 第102-103页 |
附录4 房屋部件、设备完好情况评分标准 | 第103-104页 |
附录5 指标比重系数 | 第104-105页 |
文物古建筑价值评分标准 | 第104页 |
广州文物古建筑价值评分举例 | 第104-105页 |
附录6 加拿大环境部完成的一份评估表 | 第105-106页 |
附录7 呈坎古建筑评估表 | 第106-107页 |
附录8 昙华林32号问卷调查表 | 第107-108页 |
附录9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