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国外企业高管团队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17页 |
| ·企业高管团队研究的起源 | 第12页 |
| ·高层梯队理论 | 第12-15页 |
| ·团队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17页 |
| ·国内企业高管团队研究现状概述 | 第17-19页 |
|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国内企业高管团队整合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和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概述 | 第19-23页 |
| ·东西方有关和谐管理思想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20-22页 |
| ·和谐管理思想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第3章 企业高管团队整合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 | 第23-34页 |
| ·我国企业高管团队整合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 ·我国企业解决高管团队整合问题的方法 | 第25-28页 |
| ·人力资本产权改革 | 第25-26页 |
| ·股票期权制度 | 第26-27页 |
|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 第27-28页 |
| ·委员会制度 | 第28页 |
| ·现有方法评价 | 第28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的提出 | 第28-30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概念的界定 | 第29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的目标 | 第29-30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制约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 ·企业环境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 ·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 ·企业高管团队运作过程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 第4章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方案设计 | 第34-50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方案设计的原则及思路 | 第34-35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34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方案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 ·企业环境及高管团队自身状况分析 | 第35-38页 |
| ·企业环境信息识别 | 第35-37页 |
| ·企业高管团队特征识别 | 第37页 |
| ·企业高管团队运作过程识别 | 第37-38页 |
| ·企业高管团队整合和谐主题的分辨 | 第38-45页 |
| ·企业高管团队整合和谐主题的内涵 | 第39页 |
| ·企业高管团队整合和谐主题的性质 | 第39-40页 |
| ·企业高管团队整合和谐主题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40-41页 |
| ·企业高管团队整合和谐主题的辨识和转换 | 第41-45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模式分析 | 第45-50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的原则 | 第45-46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手段的选择 | 第46页 |
| ·企业高管和谐整合模式及其主要内容 | 第46-50页 |
| 第5章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整合效果评价 | 第50-57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性分析 | 第50-53页 |
| ·系统和谐性的构成 | 第50-51页 |
| ·基于“3C”方法的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性分析 | 第51-53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性评价 | 第53-57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度 | 第53-54页 |
| ·企业高管团队和谐度的计算与评价 | 第54-57页 |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57-66页 |
| ·个案企业概况 | 第57-58页 |
| ·背景介绍 | 第57页 |
| ·企业高管团队主要成员概况介绍 | 第57-58页 |
| ·和谐主题辨析:环环相扣的三次转移 | 第58-61页 |
| ·创业阶段 | 第59-60页 |
| ·发展阶段 | 第60页 |
| ·二次创业(多元化)阶段 | 第60-61页 |
| ·和谐整合模式运行状况分析 | 第61-63页 |
| ·和谐整合效果评价 | 第63-66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研究总结 | 第66-67页 |
| ·研究建议与展望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