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过渡段研究意义第10页
     ·过渡段动力特征的测试与分析的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高速铁路路桥过渡研究现状第11-16页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第11页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研究发展历程第11-12页
     ·高速铁路过渡段的处理措施第12-13页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研究现状第13-15页
     ·级配碎石、土工格栅加筋土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课题来源第16页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第16-18页
     ·拟定研究路线第16-17页
     ·本文主要工作第17-18页
第二章 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分析基本原理第18-29页
   ·引言第18页
   ·本构模型选择第18-21页
     ·弹性模型第18-19页
     ·弹塑性本构模型第19-20页
     ·本构模型选择第20-21页
   ·有限差分法动力响应分析方法第21-26页
     ·FLAC软件简介第21页
     ·FLAC求解方法第21-26页
     ·FLAC动力分析步骤第26页
   ·FLAC动力分析应考虑的因素第26-28页
     ·动力荷载与边界条件第26-27页
     ·机械阻尼第27-28页
     ·波的传播第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研究第29-37页
   ·引言第29页
   ·既有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第29-33页
     ·国外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第29-32页
     ·国内路桥(涵)过渡段结构型式第32-33页
   ·既有路桥过渡段存在的问题及处治措施第33-34页
     ·存在的问题第33页
     ·处治措施第33-34页
   ·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的设计及分析第34-36页
     ·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的设计第34-35页
     ·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分析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级配碎石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第37-68页
   ·引言第37页
   ·级配碎石过渡段动力响应测试第37-43页
     ·胡家屯中桥路桥过渡段地质概况第37页
     ·胡家屯中桥路桥过渡段设计第37-38页
     ·胡家屯中桥过渡段测试方案第38-40页
     ·级配碎石过渡段施工第40-43页
   ·测试结果分析第43-48页
     ·动应力第43-47页
     ·振动加速度第47-48页
   ·级配碎石过渡段动力响应计算第48-63页
     ·动力计算模型第48-53页
     ·计算参数确定第53-57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57-63页
   ·实测结果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第63-66页
     ·时程曲线对比第63-65页
     ·测试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第65-66页
     ·对比结论第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加筋土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第68-90页
   ·引言第68页
   ·加筋土过渡段动力响应测试第68-73页
     ·关家庄大桥路桥过渡段概况第68-69页
     ·关家庄大桥路桥过渡段测试方案第69-71页
     ·加筋土过渡段施工第71-73页
   ·测试结果分析第73-78页
     ·动应力第73-76页
     ·振动加速度第76-78页
   ·加筋土过渡段动力响应计算第78-85页
     ·动力计算模型第78-80页
     ·动力响应时程曲线第80-83页
     ·动应力第83-84页
     ·振动加速度第84-85页
   ·两种过渡段型式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85-86页
   ·实测结果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第86-88页
     ·时程曲线对比分析第86-87页
     ·动力响应峰值的对比分析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过渡段沉降观测与分析第90-99页
   ·引言第90页
   ·路基沉降理论计算方法第90-92页
     ·最终沉降量计算第90-91页
     ·工期沉降量计算第91-92页
   ·沉降观测方案第92-93页
     ·观测仪器、设备第92页
     ·观测元件布置第92-93页
     ·观测时间第93页
   ·级配碎石过渡段沉降观测结果分析第93-95页
     ·剖面沉降曲线第93-94页
     ·过渡段纵向累积沉降曲线第94页
     ·沉降分析第94-95页
   ·土工格栅过渡段沉降观测结果分析第95-97页
     ·沉降量第95-96页
     ·过渡段纵向累积沉降曲线第96页
     ·沉降分析第96-97页
   ·两种过渡段沉降观测结果对比分析第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主要结论第99-100页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刚度零件数控侧铣精加工的变形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论当下港台言情小说的大众文化生产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