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概述 | 第8-15页 |
(一)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8-10页 |
(二)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 | 第10-12页 |
(三) 专利间接侵权的性质 | 第12-15页 |
1.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性质的几种不同认识 | 第12页 |
2. 本文的观点 | 第12-15页 |
二、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5-26页 |
(一) 域外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概要 | 第15-23页 |
1. 美国专利法第271 条 | 第15-19页 |
2. 日本专利法第101 条 | 第19-20页 |
3. 欧共体专利公约第26 条 | 第20-23页 |
(二) 域外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3-26页 |
三、我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26-34页 |
(一) 对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相关法律文件的分析 | 第26-28页 |
1. 民法通则意见第148 条 | 第26页 |
2.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蓝皮书 | 第26-27页 |
3. 《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3 至80 条 | 第27-28页 |
(二) 我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4页 |
1. 有利于弥补传统侵权制度的盲点 | 第30-31页 |
2. 有利于平衡专利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 | 第31页 |
3. 有利于完善“全面覆盖”原则 | 第31-32页 |
4. 有利于我国专利保护与国际接轨 | 第32-34页 |
四、构建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建议 | 第34-41页 |
(一) 立法模式 | 第34-35页 |
(二) 构成要件 | 第35-41页 |
1. 明确行为主体以营利为目的 | 第35页 |
2. 明确“过错”是必备要件 | 第35-36页 |
3. 合理界定行为客体与行为方式 | 第36-38页 |
4. 规定损害后果是对专利的直接利用 | 第38-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详细摘要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