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绿色化学重要意义 | 第8页 |
| ·纸浆漂白技术的发展 | 第8-10页 |
| ·传统含氯漂白及其危害 | 第8-9页 |
| ·几种纸浆绿色漂白技术 | 第9-10页 |
| ·Co-salen作为催化氧化剂的应用 | 第10-12页 |
| ·Co-salen的应用 | 第10页 |
| ·Co-salen仿酶体系在纸浆漂白领域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CO-SALEN的作用机制 | 第13-32页 |
| ·实验 | 第13-18页 |
| ·Co-salen配合物的合成 | 第13页 |
| ·B-O-4型多聚体愈创木基木素模型物的合成 | 第13页 |
| ·紫丁香基木素模型物的合成 | 第13-14页 |
| ·木素模型物的仿酶处理方法 | 第14-17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17-1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8-31页 |
| ·本章总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吡啶的作用机制 | 第32-40页 |
| ·实验 | 第32页 |
| ·木素模型物的仿酶处理方法 | 第32页 |
| ·木素模型物降解产物的萃取 | 第32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 ·系统1和系统3处理后愈创木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和GC-MS分析 | 第32-37页 |
| ·系统1和系统3处理后紫丁香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和GC-MS分析 | 第37-39页 |
| ·本章结论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NAOH的作用机制 | 第40-49页 |
| ·实验 | 第40页 |
| ·木素模型物的仿酶处理方法 | 第40页 |
| ·木素模型物降解产物的萃取 | 第40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 ·系统1和系统4处理后愈创木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 GC-MS分析 | 第40-44页 |
| ·系统1和系统4处理后紫丁香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和GC-MS分析 | 第44-48页 |
| ·本章结论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H_2O_2的作用机制 | 第49-57页 |
| ·实验 | 第49页 |
| ·木素模型物降解产物的萃取 | 第49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 ·系统1和系统5处理后愈创木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和GC-MS分析 | 第49-53页 |
| ·系统1和系统5处理后紫丁香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和GC-MS分析 | 第53-56页 |
| ·本章结论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O_2的作用机制 | 第57-64页 |
| ·实验 | 第57页 |
| ·木素模型物的仿酶处理方法 | 第57页 |
| ·木素模型物降解产物的萃取 | 第57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 ·系统1和系统6处理后愈创木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和GC-MS分析 | 第57-60页 |
| ·系统1和系统6处理后紫丁香基木素模型物FTIR、~(13)C-NMR和GC-MS分析 | 第60-63页 |
| ·本章结论 | 第63-6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第64-65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64页 |
| ·笔者对以后工作的建议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