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1 绪论第1-15页
 1.1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深部开采现状第8-9页
  1.2.2 高地应力巷道围岩变形机理的研究第9-10页
  1.2.3 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研究第10-12页
 1.3 研究现状的评述及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1.4.1 课题研究的目标第13页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1.4.3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4-15页
2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第15-25页
 2.1 高应力软岩第15-16页
 2.2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特点第16-18页
 2.3 影响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分析第18-24页
  2.3.1 自然因素第18-23页
  2.3.2 人为因素第23-24页
 2.4 本章小节第24-25页
3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第25-53页
 3.1 工程背景第25-29页
  3.1.1 开滦吕家坨煤矿地质情况简介第25-26页
  3.1.2 煤岩物性参数的获取及实验结果分析第26-29页
 3.2 显式有限差分三维模拟程序—FLAC~(3D) 简介第29-36页
  3.2.1 FLAC~(3D) 简介第29-30页
  3.2.2 莫尔—库仑模型第30-33页
  3.2.3 FLAC~(3D) 的求解过程第33-36页
 3.3 数值模拟的内容、方法与数值模型的建立第36-39页
  3.3.1 数值模拟的内容第36页
  3.3.2 数值模拟的方法第36页
  3.3.3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36-39页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39-50页
  3.4.1 掘进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第39-43页
  3.4.2 不同地应力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第43-47页
  3.4.3 巷道断面形状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第47-50页
 3.5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机理第50-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4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方法第53-72页
 4.1 软岩巷道的支护原理第53-54页
 4.2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第54-56页
 4.3 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理论第56-59页
  4.3.1 关键部位产生的力学机理第56-57页
  4.3.2 关键部位的特征及其识别准则第57-59页
  4.3.3 关键部位耦合支护时间选择第59页
 4.4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原则第59-61页
 4.5 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喷耦合支护研究第61-71页
  4.5.1 锚、网、索、喷耦合支护概念、特征第61-62页
  4.5.2 锚、网、索、喷耦合支护原理第62-71页
 4.6 本章小节第71-72页
5 吕家坨矿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优化仿真设计第72-90页
 5.1 巷道初次锚网耦合支护参数设计第72-79页
  5.1.1 锚杆参数的确定第72-75页
  5.1.2 锚杆间、排距确定第75-78页
  5.1.3 初次支护混凝土喷层设计第78-79页
 5.2 巷道二次耦合支护参数第79-81页
  5.2.1 锚索支护参数的确定第79-81页
  5.2.2 二次支护混凝土喷层设计第81页
 5.3 吕家坨矿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优化仿真设计第81-83页
  5.3.1 半圆拱形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方案设计第81-82页
  5.3.2 圆形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方案设计第82-83页
 5.4 吕家坨矿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方案的数值模拟第83-88页
  5.4.1 半圆拱巷道支护设计方案效果模拟第83-87页
  5.4.2 圆形巷道支护设计方案效果模拟第87-88页
 5.5 本章小节第88-90页
6 结论与建议第90-93页
 6.1 结论第90-91页
 6.2 建议第91-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论文情况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化学前概念的诊断及教学研究
下一篇:某些纤维拓扑性质的无点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