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 第1-27页 |
1.1 河口滨岸地区CH_4和CO_2排放吸收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河口滨岸地区CH_4和CO_2排放吸收通量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3 论文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27-3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3.长江口崇明东滩CH_4的排放和吸收通量 | 第33-48页 |
3.1 崇明东滩盐沼带沉积物—大气界面CH_4的通量及其变化特征 | 第33-39页 |
3.2 崇明东滩光滩带沉积物—大气界面CH_4通量及其变化特征 | 第39-46页 |
3.3 盐沼带、光滩带CH_4通量的比较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4.长江口崇明东滩CO_2的排放与吸收 | 第48-62页 |
4.1 崇明东滩盐沼带CO_2的通量及变化特征 | 第48-54页 |
4.2 光滩带CO_2的通量及其变化特征 | 第54-59页 |
4.3 盐沼带、光滩带CO_2通量的比较 | 第59-60页 |
4.4 小结 | 第60-62页 |
5.环境因子对崇明东滩CH_4和CO_2排放吸收的影响 | 第62-79页 |
5.1 崇明东滩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62-65页 |
5.2 温度和光强对CH_4、CO_2通量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 盐沼带海三棱藨草对气体排放吸收的影响 | 第68-75页 |
5.4 藻类活动对气体排放吸收的影响 | 第75-78页 |
5.5 小结 | 第78-79页 |
6.崇明东滩CH_4和CO_2排放与吸收通量的估算模型 | 第79-86页 |
6.1 湿地CH_4和CO_2排放模型 | 第79-81页 |
6.2 崇明东滩CH_4和CO_2排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81-84页 |
6.3 崇明东滩CH_4和CO_2排放量估算 | 第84-85页 |
6.4 小结 | 第85-86页 |
7.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86-8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6-8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
附录1.缩写和符号 | 第89页 |
附录2.参与科研项目 | 第89页 |
附录3.发表论文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