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重构初探
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用地分类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主要用地分类体系的简介 | 第16-27页 |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分类学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用地分类的一般方法 | 第17-18页 |
·制订用地分类标准的一般准则 | 第18页 |
·我国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 | 第18-21页 |
·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现行《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现行《分类标准》的应用实践 | 第20-21页 |
·我国现行的其它用地分类标准 | 第21-23页 |
·土地利用分类 | 第21-23页 |
·村镇规划用地分类 | 第23页 |
·城市绿地规划分类 | 第23页 |
·《分类标准》与其它用地分类的差异 | 第23-27页 |
·与土地利用和村镇建设用地分类的比较 | 第23-25页 |
·与城市绿地规划分类标准的比较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使用的分析 | 第27-42页 |
·城市用地分类的划分标准 | 第27-32页 |
·划分标准 | 第27-30页 |
·应用状况 | 第30-32页 |
·城市用地分类的空间效力 | 第32-40页 |
·范围界定 | 第32-34页 |
·规划实践 | 第34-40页 |
·小结:城市用地分类的存在问题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用地分类控制体系的境外经验借鉴 | 第42-85页 |
·英国 | 第42-53页 |
·规划法规体系 | 第42-43页 |
·规划行政体系 | 第43-44页 |
·规划编制体系 | 第44页 |
·以开发许可为核心的用地分类和政策 | 第44-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德国 | 第53-62页 |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 第53-54页 |
·规划行政体系 | 第54页 |
·规划编制体系 | 第54-56页 |
·与景观控制相结合的城市用地规划 | 第56-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日本 | 第62-72页 |
·规划法规体系 | 第62-63页 |
·规划行政体系 | 第63页 |
·以控制个体自由开发活动为首要目的城市规划体系 | 第63-65页 |
·“划线”与“分区”的城市用地规划 | 第65-72页 |
·小结 | 第72页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第72-77页 |
·规划法规体系 | 第72-73页 |
·规划行政体系 | 第73页 |
·规划编制体系 | 第73-74页 |
·强调用地分类的灵活性和弹性 | 第74-77页 |
·小结 | 第77页 |
·台湾 | 第77-84页 |
·规划法规体系 | 第77页 |
·规划编制体系 | 第77-78页 |
·都市土地计划 | 第78-79页 |
·非都市土地使用的控制 | 第79-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境外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我国城市用地分类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85-94页 |
·相关研究 | 第85-90页 |
·“城乡统筹规划”概念 | 第85页 |
·“城市生态用地”研究 | 第85-86页 |
·“城市非建设用地”研究 | 第86-88页 |
·“反规划”概念 | 第88-90页 |
·各地城市规划的相关实践 | 第90-93页 |
·成都 | 第90页 |
·无锡 | 第90页 |
·深圳 | 第90-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重构的思路 | 第94-109页 |
·重构的必要性 | 第94-103页 |
·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 第94-98页 |
·城乡空间关系的演变 | 第98-99页 |
·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变迁 | 第99-101页 |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要性 | 第101-103页 |
·重构的基本准则 | 第103-107页 |
·指导思想 | 第103-104页 |
·基本目标 | 第104页 |
·方法论基础 | 第104-107页 |
·设计构想 | 第107-109页 |
·总体框架 | 第107-108页 |
·应用策略 | 第108-109页 |
结语 | 第109-110页 |
附图 | 第110-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后记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