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价值 | 第13页 |
1.3 论文的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8页 |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16-17页 |
2.3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经典理论 | 第17-21页 |
2.3.1 外部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2.3.2 集聚经济理论 | 第18页 |
2.3.3 新竞争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3.4 新经济地理思想 | 第19-20页 |
2.3.5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2.4 产业集群的类型 | 第21-23页 |
2.5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驱动因素 | 第23-26页 |
2.6 产业集群的量化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第28-38页 |
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 第28-32页 |
3.1.1 高新技术的概念 | 第28页 |
3.1.2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 | 第28-29页 |
3.1.3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 第29-30页 |
3.1.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30页 |
3.1.5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 | 第30-32页 |
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32-34页 |
3.2.1 知识的溢出效应 | 第32页 |
3.2.2 学习与创新效应 | 第32-33页 |
3.2.3 示范效应和追赶效应 | 第33页 |
3.2.4 吸聚效应 | 第33页 |
3.2.5 根植性 | 第33-34页 |
3.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高科技园区的密切关联 | 第34-38页 |
3.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区内创新系统的形成 | 第34-35页 |
3.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改变园区发展模式,提高持久的区域竞争力 | 第35-36页 |
3.3.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世界成功高新技术园区的共同特征 | 第36-38页 |
第4章 无锡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 第38-56页 |
4.1 无锡高新区概况 | 第38-39页 |
4.2 无锡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状 | 第39-41页 |
4.3 无锡高新区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 | 第41-51页 |
4.3.1 要素条件 | 第42-46页 |
4.3.2 需求条件 | 第46-47页 |
4.3.3 相关及支持性企业 | 第47-49页 |
4.3.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 第49页 |
4.3.5 政府 | 第49-51页 |
4.4 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无锡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第51-56页 |
第5章 无锡高新区发展产业集群所存问题及建议 | 第56-70页 |
5.1 无锡高新区发展产业集群所存在的问题 | 第56-63页 |
5.1.1 过度依赖外资,外资企业根植性不强 | 第56-59页 |
5.1.2 缺乏区域创新文化,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体系 | 第59-60页 |
5.1.3 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 第60-61页 |
5.1.4 政府强力打造产业集群有所偏颇 | 第61-63页 |
5.2 无锡高新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 第63-70页 |
5.2.1 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增强外资企业本地根植性 | 第63-65页 |
5.2.2 建设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加强区域创新,大力鼓励本地创业 | 第65-66页 |
5.2.3 大力推进区内风险投资的发展 | 第66-67页 |
5.2.4 政府对集群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并进行体制创新 | 第67-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本文的不足与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