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关联方交易及其影响 | 第10-18页 |
·关联方交易的界定 | 第10-13页 |
·关联方的界定 | 第10-11页 |
·关联方交易的界定 | 第11页 |
·关联方披露界定标准改进 | 第11-13页 |
·关联方交易的表现形式及理论根源 | 第13-15页 |
·关联方交易的表现形式 | 第13-14页 |
·通过科斯交易费用理论解释关联方交易的形成根源 | 第14-15页 |
·关联方交易作用及影响 | 第15-18页 |
·关联交易的积极作用 | 第15页 |
·关联交易的消极影响 | 第15-16页 |
·对关联方交易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第2章 我国关联方交易监管制度演进的简要回顾 | 第18-26页 |
·我国近年关联交易监管制度与规范 | 第18-23页 |
·关联交易披露的会计规范 | 第18-20页 |
·限制关联交易操纵利润行为的会计规范 | 第20-23页 |
·关联交易监管的其他措施 | 第23页 |
·对关联交易监管制度的初步评价 | 第23-26页 |
·关联交易方式与其监管规则的互相推进 | 第23-24页 |
·完整的关联交易监管体系初步确立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关联交易现状及其监管缺陷分析 | 第26-33页 |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现状 | 第26-30页 |
·违规占用资金 | 第26-27页 |
·违规担保现象严重 | 第27页 |
·关联交易形式的愈加隐性化 | 第27-29页 |
·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 | 第29-30页 |
·现行关联交易监管措施的缺陷 | 第30-33页 |
·对关联方关系的界定尚未完善 | 第30页 |
·关联定价政策的披露规定缺乏具体性 | 第30-31页 |
·对其它资产交易类型未作详细披露要求 | 第31页 |
·配套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 第31-32页 |
·在约束关联交易中存在的现实局限性 | 第32-33页 |
第4章 关联交易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33-39页 |
·各国关联交易监管制度概况 | 第33-37页 |
·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关联交易披露制度 | 第33-34页 |
·美国关联交易监管制度 | 第34-35页 |
·英国关联交易监管制度 | 第35-36页 |
·中国香港关联交易监管制度 | 第36-37页 |
·对我国制定监管措施的启示 | 第37-39页 |
·在上市环节控制非公允的关联交易 | 第37页 |
·根据交易的重要性,对关联交易进行分类监管 | 第37页 |
·关联交易的信息应进行充分披露 | 第37-38页 |
·加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关联交易的监管作用 | 第38-3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关联方交易监管制度的思考 | 第39-46页 |
·完善关联方交易披露会计规范 | 第39-41页 |
·监管重点应在公开披露和股东权力制衡上 | 第39-40页 |
·完善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范围界定 | 第40页 |
·完善对关联交易定价政策的披露 | 第40页 |
·完善关联交易披露的方法 | 第40-41页 |
·根据关联交易的重要性分类设置不同的披露标准 | 第41页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制度 | 第41-44页 |
·发挥独立董事作用 | 第41-42页 |
·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 第42页 |
·引进“揭开面纱原则”和“深石原则” | 第42页 |
·完善上市环节中的关联交易控制制度 | 第42-43页 |
·改进关联方交易的审计和行政监管 | 第43-44页 |
·完善法律对关联交易的监管 | 第44页 |
·对国有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的建议 | 第44-46页 |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及国资公司在职人员应理清身份 | 第44页 |
·严格控制公司管理当局与其有私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 | 第44-45页 |
·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5页 |
·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责任追究制度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