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三国演义》跨国演绎的肇始 | 第16-35页 |
第一节 《三国演义》传入日本 | 第16-19页 |
第二节 《三国演义》初译本及对江户文学的影响 | 第19-28页 |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与时代转型 | 第28-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吉川英治的现代小说《三国志》 | 第35-51页 |
第一节 日本版《三国演义》的诞生 | 第35-38页 |
第二节 现代小说形式下的创意 | 第38-47页 |
第三节 吉川版《三国志》的文学史意义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借《三国演义》反思战争 | 第51-68页 |
第一节 柴炼《三国志》——战后虚无主义 | 第51-56页 |
第二节 陈氏《三国志》——和平主义 | 第56-62页 |
第三节 花田清辉《随笔三国志》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借《三国演义》抒发日人情怀 | 第68-81页 |
第一节 林田慎之助《人间三国志》 | 第68-72页 |
第二节 北方谦三的写实主义《三国志》 | 第72-75页 |
第三节 三好彻以曹操为中心的《兴亡三国志》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借《三国演义》发挥创新和想象 | 第81-95页 |
第一节 个性《三国演义》的时代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宫城谷昌光争议中成就《三国志》 | 第84-89页 |
第三节 以吴国为中心的《三国志》 | 第89-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忠实《三国演义》的译本 | 第95-114页 |
第一节 直译本及译者的汉学修养 | 第95-98页 |
第二节 翻译《三国演义》的各种准备 | 第98-101页 |
第三节 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 第10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 | 第114-134页 |
第一节 说不尽的三国人物 | 第114-119页 |
第二节 日本文学中诸葛亮形象的嬗变 | 第119-126页 |
第三节 日本学人通过诗文重塑曹操形象 | 第126-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八章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 | 第134-148页 |
第一节 《花关索传》发现以前的版本研究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花关索传》的发现和研究 | 第136-141页 |
第三节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热潮 | 第141-143页 |
第四节 中川谕的《三国演义》版本研究 | 第143-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九章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视觉盛宴 | 第148-158页 |
第一节 日本的动漫《三国演义》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人形剧《三国志》 | 第155-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结语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后记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