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水稻新半矮生基因的发掘与研究 | 第1-4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水稻矮源概述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20页 |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标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新矮秆突变体农艺性状及株高遗传 | 第21-3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sd-z(t)等位性分析与激素生理研究 | 第31-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半矮生基因sd-z(t)的遗传改良 | 第38-44页 |
·半矮生性与大粒性的结合 | 第38-40页 |
·半矮生性与大穗型的结合 | 第40-41页 |
·半矮生性与高结实率的结合 | 第41-42页 |
·本章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二部分 水稻早衰突变体Pse-z(t)的遗传及分子定位 | 第44-55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44-48页 |
·概述 | 第44页 |
·衰老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44-45页 |
·植物衰老的几种假说 | 第45-47页 |
·水稻早衰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47-48页 |
第二章 早衰突变体的发现及基因Pse-z(t)的定位 | 第48-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