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目录 | 第8-14页 |
1 引言 | 第14-24页 |
·国内外竹类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竹子的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竹材利用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竹类资源的分布及我国发展竹产业的优势 | 第16-18页 |
·世界竹类资源 | 第16-17页 |
·我国的竹类资源 | 第17页 |
·我国发展竹产业的优势 | 第17-18页 |
·我国在竹类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解决方法 | 第20页 |
·研究对象简介 | 第20-21页 |
·适生区域和适生条件 | 第20-21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21页 |
·秆形特征、产量和目前经营状况 | 第21页 |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4-25页 |
·地质、地貌 | 第24页 |
·气候特征 | 第24页 |
·土壤和植被状况 | 第24页 |
·采样点概况 | 第24-25页 |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生物量结构与秆形结构调查 | 第25页 |
·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25-29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试件的制作 | 第26页 |
·部分试件含水率的调整 | 第26页 |
·气干、全干密度和体积干缩系数的测定 | 第26-27页 |
·基本密度的测定 | 第27页 |
·干缩性的测定 | 第27页 |
·湿胀性和吸湿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吸水性的测定 | 第28页 |
·力学性质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纤维形态和组织比量的测试 | 第29-30页 |
·测试材料 | 第29页 |
·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纤维形态的测定 | 第29页 |
·组织比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30-31页 |
·测试材料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76页 |
·大木竹的生物量结构 | 第31-40页 |
·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 | 第31-34页 |
·大木竹各器官的含水率及随年龄的变化 | 第31-32页 |
·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 | 第32-34页 |
·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 | 第32-33页 |
·总生物量的分配 | 第33-34页 |
·大木竹竹秆各段生物量的分配 | 第34-36页 |
·不同年龄大木竹竹秆各段的含水率 | 第34-35页 |
·大木竹竹秆各段生物量的分配 | 第35-36页 |
·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地径的相关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大木竹林分胸径和全株高的次数分布 | 第38-40页 |
·大木竹的秆形结构 | 第40-45页 |
·大木竹高度与胸径的关系 | 第40-41页 |
·全高-胸径的关系 | 第40页 |
·秆高-胸径的关系 | 第40-41页 |
·大木竹鲜秆质量与胸径的关系 | 第41页 |
·大木竹竹秆的尖削度 | 第41-42页 |
·大木竹壁厚随高度的变化 | 第42-43页 |
·大木竹的竹节变化规律 | 第43-45页 |
·大木竹节间长度的变化规律 | 第44页 |
·节数与胸径的关系 | 第44-45页 |
·大木竹竹材的物理性质 | 第45-60页 |
·大木竹竹材的密度 | 第45-48页 |
·大木竹与参比竹种的竹材密度 | 第45页 |
·大木竹竹材密度在纵向部位的变异 | 第45-47页 |
·年龄对大木竹竹材密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大木竹的干缩性 | 第48-50页 |
·大木竹与参比竹种的竹材干缩率 | 第48-49页 |
·大木竹竹材干缩性在纵向部位的变异 | 第49页 |
·年龄对大木竹竹材干缩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大木竹竹材的体积干缩系数 | 第50页 |
·大木竹竹材的湿胀性与吸湿性 | 第50-55页 |
·大木竹竹材的湿胀性 | 第51-52页 |
·大木竹与参比竹种毛竹的湿胀率 | 第51-52页 |
·大木竹竹材湿胀率在竹秆纵向部位的变异 | 第52页 |
·年龄对大木竹竹材湿胀性的影响 | 第52页 |
·大木竹竹材的吸湿性 | 第52-55页 |
·大木竹与参比竹种毛竹竹材的吸湿性及吸湿速率 | 第52-54页 |
·大木竹竹材吸湿性随竹秆部位的变异 | 第54-55页 |
·大木竹竹材的吸水性 | 第55-59页 |
·大木竹与各参比竹种竹材的吸水率 | 第55-58页 |
·大木竹竹材吸水性在竹秆纵向各部位的变异 | 第58-59页 |
·大木竹竹材各物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大木竹竹材的力学性质 | 第60-67页 |
·大木竹竹材的力学强度 | 第60-62页 |
·大木竹竹材的顺纹抗拉强度 | 第60-61页 |
·大木竹竹材的顺纹抗压强度 | 第61页 |
·大木竹竹材的顺纹抗剪强度 | 第61页 |
·大木竹竹材的抗劈力 | 第61-62页 |
·大木竹竹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 | 第62页 |
·大木竹竹材基本密度、竹秆纵向部位及各力学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大木竹主要力学性质间的关系 | 第62-67页 |
·大木竹竹材的化学成分 | 第67-70页 |
·灰分 | 第68页 |
·酸不溶木素 | 第68页 |
·综纤维素 | 第68-69页 |
·多戊糖 | 第69页 |
·抽出物 | 第69-70页 |
·冷水抽出物 | 第69页 |
·热水抽出物 | 第69页 |
·氢氧化钠抽出物 | 第69页 |
·苯-醇抽出物 | 第69-70页 |
·大木竹竹材的纤维形态与组织比量 | 第70-76页 |
·大木竹竹材纤维形态和组织比量随竹秆部位的变异 | 第70-72页 |
·各指标在纵向部位的变异 | 第70页 |
·纤维形态各指标在径向部位的变异 | 第70-72页 |
·不同年龄大木竹的纤维形态与组织比量 | 第72页 |
·大木竹及参比竹种纤维长度的频率分布 | 第72-73页 |
·大木竹与参比竹种的纤维形态及组织比量的比较 | 第73-76页 |
·纤维长度 | 第73-75页 |
·纤维长宽比 | 第75页 |
·纤维的壁腔比 | 第75-7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6-80页 |
·研究结论 | 第76-79页 |
·大木竹的生物量结构 | 第76页 |
·大木竹的秆形结构 | 第76页 |
·大木竹竹材的物理性质 | 第76-77页 |
·大木竹竹材的力学性质 | 第77页 |
·大木竹竹材的化学性质 | 第77-78页 |
·大木竹竹材的纤维形态与组织比量 | 第78-79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1 本论文符号、缩写与计量单位注释 | 第86页 |
2 导师简介 | 第86页 |
3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4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