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说明 | 第1-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16页 |
| 材料 | 第16-19页 |
| 1. 引物合成及测序 | 第16页 |
| 2. 细胞株、菌株、质粒 | 第16-17页 |
| 3. 抗体 | 第17页 |
| 4. 分子生物学工具酶 | 第17页 |
| 5. 细胞培养用品 | 第17页 |
| 6. 免疫试剂及免疫组化用品 | 第17页 |
| 7. 酵母培养特殊试剂 | 第17页 |
| 8. 蛋白纯化材料 | 第17页 |
| 9. 常用缓冲液及细菌培养基 | 第17-18页 |
| 10. 其他常规试剂 | 第18页 |
| 11. 实验动物及标本 | 第18页 |
| 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19-33页 |
| 1. 重组蛋白在酵母宿主菌G5115 中诱导表达 | 第19页 |
| 2. 重组内皮抑素的纯化与鉴定 | 第19-20页 |
| 3. 蛋白浓度的测定(BCA 法) | 第20页 |
| 4. 鼠免疫B 淋巴细胞的制备 | 第20页 |
| 5. 骨髓瘤细胞的培养 | 第20-21页 |
| 6.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21页 |
| 7. 细胞融合与选择性培养 | 第21页 |
| 8. 杂交瘤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克隆化 | 第21-22页 |
| 9. 腹水型McAb 的制备与纯化 | 第22页 |
| 10.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的计数 | 第22-23页 |
| 11. 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23页 |
| 12. BIAcore分析 | 第23-24页 |
| 13. 总RNA 的提取与逆转录 | 第24页 |
| 14. PCR 扩增 | 第24-25页 |
| 15. 实时定量PCR | 第25页 |
| 16.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25页 |
| 17. 质粒载体的鉴定与测序 | 第25-26页 |
| 18. 标本采集 | 第26页 |
| 19.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26-27页 |
| 20. 鼠角膜新血管形成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 21. 角膜新血管长度的测量 | 第27页 |
| 22. 细胞增殖试验 | 第27-28页 |
| 23. 细胞粘附试验 | 第28页 |
| 24. 细胞迁移分析 | 第28-29页 |
| 25. 噬菌体滴度的测定 | 第29页 |
| 26. 噬菌体的扩增与纯化 | 第29页 |
| 27. 特异性结合噬菌体的生物淘洗 | 第29-30页 |
| 28. 竞争ELISA 鉴定单克隆噬菌体展示肽的结合特异性 | 第30页 |
| 29. 噬菌体单链DNA 的制备 | 第30-31页 |
| 30.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化形成分析 | 第31页 |
| 31. 明胶酶谱检测基质外金属蛋白酶活性 | 第31页 |
| 32.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第31-33页 |
| 结果 | 第33-61页 |
| 第一部分:鼠抗人内皮抑素单抗隆抗体的制备、鉴定与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33-49页 |
| 1. 重组人内皮抑素在毕赤酵母G5115 中的表达、纯化 | 第33-36页 |
| 2. 鼠抗人内皮抑素单抗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38页 |
| 3. 鼠抗人内皮抑素单抗隆抗体的鉴定 | 第38-43页 |
| 4. 鼠抗人内皮抑素单抗隆抗体4E7 拮抗内皮抑素的生物学活性 | 第43-49页 |
| 第二部分:内皮抑素噬菌体模拟肽的筛选 | 第49-56页 |
| 1. 抗人内皮抑素单抗McAb 4E7 结合噬菌体的富集 | 第49页 |
| 2. 单克隆噬菌体对McAb 4E7 的竞争抑制ELISA 结果 | 第49-51页 |
| 3. 测序结果 | 第51页 |
| 4. 重组人内皮抑素及其模拟肽抑制新血管形成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51-56页 |
| 第三部分:内皮抑素抑制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血管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56-61页 |
| 1. 内皮抑素促进碱烧伤角膜VEGF 的表达 | 第56-57页 |
| 2. 内皮抑素促进碱烧伤角膜MMP-2 和MMP-9 的表达 | 第57-61页 |
| 讨论 | 第61-69页 |
| 第一部分:与内皮抑素具有高亲合力并能拮抗其部分功能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1-63页 |
| 第二部分:内皮抑素及其模拟短肽对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 第63-66页 |
| 第三部分:内皮抑素促进碱烧伤角膜MMP-2、MMP-9 和VEGF 的表达 | 第66-6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 文献综述 | 第80-88页 |
| 博士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第88-89页 |
| 博士期间的会议论文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