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1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 人文精神的涵义 | 第11-12页 |
(二) 道德、道德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第12-14页 |
1、人文精神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 | 第12-13页 |
2、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 第13-14页 |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 第14-16页 |
(一) 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4-15页 |
(二) 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15页 |
(三) 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 第15-16页 |
三、中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16-25页 |
(一) 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 第16-19页 |
(二) 道德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的表现 | 第19-22页 |
1、道德教育偏离了自己的真谛,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 | 第19-20页 |
2、道德教育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 第20-21页 |
3、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 | 第21页 |
4、道德教育过于追求功利,淡化了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 第21-22页 |
(三) 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1、社会对学生期望的片面性 | 第22-23页 |
2、学校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 | 第23页 |
3、学校道德教育中教育内容、目标、方法不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 | 第23-25页 |
(1) 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 | 第23页 |
(2) 道德教育目标的一元性 | 第23-24页 |
(3) 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生理化” | 第24页 |
(4) 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 | 第24-25页 |
四、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若干思考 | 第25-36页 |
(一) 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1、倡导人格本位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 第25-26页 |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 | 第26-27页 |
3、关注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学生的理想价值体系 | 第27-28页 |
4、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和谐的世界观 | 第28页 |
(二) 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 第28-32页 |
1、与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 | 第28-29页 |
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 第29-30页 |
3、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 第30-31页 |
4、与教师的人文素养相结合 | 第31-32页 |
5、与学生的道德评价相结合 | 第32页 |
(三) 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 | 第32-36页 |
1、陶冶教育法 | 第33页 |
2、自我修养法 | 第33-34页 |
3、体验式教学法 | 第34-35页 |
4、说服教育法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