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第一章、吐哈盆地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第一节、地质概况 | 第16页 |
第二节、烃源岩的展布 | 第16-18页 |
一、泥质岩 | 第16-17页 |
二、煤岩类 | 第17-18页 |
第三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第18-22页 |
第四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22-24页 |
一、粘土矿物种类和组合 | 第22页 |
二、粘土矿物在砂岩孔隙中的分布特征 | 第22页 |
三、粘土矿物的控制因素 | 第22-24页 |
第二章、吐哈盆地油砂连续抽提实验技术 | 第24-28页 |
第一节、研究背景 | 第24-26页 |
一、研究基础 | 第24页 |
二、吐哈盆地烃源岩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第二节、实验技术 | 第26-28页 |
一、砂岩储集岩不同赋存形式的油气组分连续抽提实验技术 | 第26-27页 |
二、样品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吐哈盆地油砂不同赋存形式油气组分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注入史 | 第28-43页 |
第一节、油砂中粘土矿物 | 第28-29页 |
第二节、饱和烃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3页 |
一、族组成 | 第29-30页 |
二、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 第30-31页 |
三、甾、萜烷分布 | 第31-33页 |
第三节、油气注入史 | 第33-43页 |
第四章、矿物对气态烃氧化作用模拟实验 | 第43-48页 |
第一节、研究背景 | 第43-44页 |
第二节、模拟实验 | 第44-48页 |
一、含气金管的制备 | 第44-46页 |
二、矿物氧化作用模拟实验 | 第46-47页 |
三、样品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五章、矿物对气态烃氧化作用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8-65页 |
第一节、气态烃与非烃组成 | 第48-56页 |
一、Fe_2O_3为氧化剂 | 第48-51页 |
1、气态烃组成 | 第48页 |
2、非烃组成 | 第48-51页 |
二、MgSO_4·7H_2O为氧化剂 | 第51-53页 |
1、气态烃组成 | 第51页 |
2、非烃组成 | 第51-53页 |
三、Fe_2O_3+MgSO_4·7H_2O为氧化剂 | 第53页 |
四、对比实验 | 第53-56页 |
第二节、碳同位素组成 | 第56-57页 |
第三节、气态烃氧化反应机理及其控制因素 | 第57-62页 |
一、反应机理 | 第57-60页 |
1、甲烷是重烃(C_(2+))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之一 | 第57-58页 |
2、反应速率 | 第58-59页 |
3、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 第59-60页 |
二、气源对比 | 第60页 |
三、iC_4/nC_4与iC_5/nC_5 | 第60-62页 |
第四节、在勘探中的应用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声明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