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选题难点 | 第12-19页 |
第二节 本文构架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多元融合与自由超越——张炜小说创作的思想资源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入世情怀与仁爱思想——儒家文化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天人合一与自为自在——道家思想的渗透 | 第23-26页 |
第三节 启蒙观念与理性精神——对鲁迅的推崇 | 第26-28页 |
第四节 道德理想与苦难意识——俄国文学的浸染 | 第28-30页 |
第五节 浓郁的乡土情结与自由奔放的情怀——民间文化的熏陶 | 第30-35页 |
第二章 迷恋与突围——道德理想主义和“乌托邦”思想的构筑 | 第35-50页 |
第一节 “道德至上”与文化守成主义的形成 | 第35-40页 |
第二节 “乌托邦”思想的张扬与沉落 | 第40-46页 |
第三节 激进理想与世纪之梦——理性批判精神的期待 | 第46-50页 |
第三章 固守与背弃——张炜对于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态度 | 第50-70页 |
第一节 工具理性的“物化”本质与对农业文明保守性的解构 | 第50-53页 |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中的“绝望的回归” | 第53-57页 |
第三节 “和谐”——后现代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应 | 第57-70页 |
第四章 人本主义思想的凸显——张炜小说的哲学精神 | 第70-100页 |
第一节 “自由”——人生存的理由和目的 | 第71-82页 |
第二节 “个体关怀”——对人存在价值的考察与确认 | 第82-91页 |
第三节 “在”与“是”——张炜小说对人与世界“存在”的哲性描述 | 第91-100页 |
第五章 “去蔽”与“敞亮”——张炜心理世界探寻 | 第100-119页 |
第一节 童年记忆对张炜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100-109页 |
第二节 集体主义精神与理想主义情愫的形成——张炜小说创作的知青情结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沉潜或飞升——张炜小说创作的心理障碍 | 第112-119页 |
第六章 叙事策略的转移与思想的寓意表达——张炜小说创作的叙事学研究(存目) | 第119-120页 |
结语 | 第120-122页 |
附:参考书目 | 第122-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