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模糊性 | 第11-15页 |
1.1 模糊性的定义 | 第11页 |
1.2 对模糊性的解释 | 第11-15页 |
1.2.1 模糊现象 | 第11-12页 |
1.2.2 符号学对模糊性的解释 | 第12-15页 |
第2章 语言的模糊性 | 第15-28页 |
2.1 语言模糊性的普遍性 | 第15页 |
2.2 语言模糊性的表现 | 第15-25页 |
2.2.1 语音 | 第16页 |
2.2.2 语法 | 第16页 |
2.2.3 语义 | 第16-25页 |
2.3 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对立与统一 | 第25-28页 |
2.3.1 精确向模糊的转化 | 第26页 |
2.3.2 模糊向精确的转化 | 第26-27页 |
2.3.3 模糊和精确集于一身 | 第27-28页 |
第3章 语言模糊性的认知原因 | 第28-56页 |
3.1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模糊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8-31页 |
3.2 语言模糊性是思维模糊性的产物 | 第31-32页 |
3.3 思维的模糊特点在语言中的体现 | 第32-35页 |
3.3.1 概念内涵的模糊性 | 第33-35页 |
3.3.2 外延的模糊性 | 第35页 |
3.4 语言模糊性的心理基础 | 第35-46页 |
3.4.1 心理过程中的经济性及差别性原则 | 第36-38页 |
3.4.2 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与概念的形成 | 第38-39页 |
3.4.3 思维的分析、综合与概括过程 | 第39-41页 |
3.4.4 联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41-42页 |
3.4.5 互为作用的多种感觉网 | 第42-44页 |
3.4.6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造成的不等模糊状况 | 第44-46页 |
3.5 范畴理论 | 第46-52页 |
3.6 家族相似性理论 | 第52-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0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