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1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6-8页 |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方法 | 第8-9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 第9-11页 |
第2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国际分工理论 | 第11-12页 |
·早期国际分工理论 | 第11页 |
·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阶段 | 第11-12页 |
·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阶段 | 第12页 |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 第12-13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论断 | 第12页 |
·西方学者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主要理论 | 第12-13页 |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3-15页 |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 第13-14页 |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 第14-15页 |
·自由贸易区理论 | 第15-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18-27页 |
·东盟内生脆弱性 | 第18-20页 |
·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巨大差异 | 第18-19页 |
·经济、贸易结构的雷同化 | 第19页 |
·内部市场狭小和对外部市场依赖 | 第19页 |
·内部缺少核心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 | 第19-20页 |
·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 第20-22页 |
·美国经济衰退及其东亚战略的调整 | 第20页 |
·日本经济的弱势 | 第20-21页 |
·东盟的窘境及对华战略的调整 | 第21页 |
·中国经济的强势及入世对东亚经济格局的影响 | 第21-22页 |
·“雁行模式”解体及中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 | 第22-26页 |
·“雁行模式”解体 | 第22-23页 |
·中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 第27-37页 |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局势分析 | 第27-28页 |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 第28-32页 |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分析 | 第28-29页 |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性分析 | 第29-32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对东盟贸易的发展 | 第32-36页 |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将扩大中国出口规模 | 第32-34页 |
·规模效应将提高中国商品竞争力 | 第34-35页 |
·互补性贸易将优化中国贸易结构 | 第35页 |
·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利于中国出口多元化市场的实现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 第37-46页 |
·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现状 | 第37-38页 |
·中国与东盟双边投资关系分析 | 第38-40页 |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分析 | 第38-39页 |
·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分析 | 第39-40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 | 第40-45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静态效应分析 | 第40-42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动态效应分析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 | 第46-54页 |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局势分析 | 第46-47页 |
·中国与东盟农业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 | 第47-51页 |
·中国与东盟农业的互补性分析 | 第47-48页 |
·中国与东盟农业的竞争性分析 | 第48-51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积极影响 | 第51-52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7章 对中国的对策建议 | 第54-59页 |
·对中国发展贸易的对策建议 | 第54-56页 |
·发展相对优势产业 | 第54页 |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 第54-55页 |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 第55页 |
·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 | 第55-56页 |
·对中国吸引投资的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改善投资环境 | 第56-57页 |
·寻求合理的投资领域 | 第57页 |
·鼓励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国家 | 第57页 |
·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