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相关的研究及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安全的匿名通信协议 | 第15-28页 |
2.1 匿名系统的基本模型以及基本定义 | 第15-18页 |
2.1.1 匿名通信的三种保护形式 | 第16页 |
2.1.2 匿名度 | 第16-18页 |
2.1.3 匿名通信系统的三个关键属性 | 第18页 |
2.2 匿名攻击概述 | 第18-19页 |
2.3 可采用的方法 | 第19-23页 |
2.3.1 搅乱的路由 | 第19-20页 |
2.3.2 外在和固有地址寻址法 | 第20-21页 |
2.3.3 利用可信任的第三方转发 | 第21页 |
2.3.4 利用非第三方层叠转发 | 第21-22页 |
2.3.5 重叠发送 | 第22-23页 |
2.3.6 混淆发送 | 第23页 |
2.4 匿名技术研究趋势 | 第23-26页 |
2.4.1 匿名系统的体系研究 | 第23-24页 |
2.4.2 高性能的匿名通信系统的研究 | 第24-25页 |
2.4.3 PEER-TO-PEER匿名系统的研究 | 第25页 |
2.4.4 可控匿名技术的研究 | 第25页 |
2.4.5 无线通信中的匿名技术的应用 | 第25-26页 |
2.5 相关网络安全协议简介 | 第26-27页 |
2.5.1 SSL协议 | 第26页 |
2.5.2 传输层安全性协议 | 第26-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现有匿名系统分析及抗攻击性比较 | 第28-35页 |
3.1 匿名技术分类介绍 | 第28-32页 |
3.1.1 基于电子邮件的方法 | 第28-30页 |
3.1.2 基于浏览 | 第30页 |
3.1.3 基于连接 | 第30-32页 |
3.2 匿名原形系统抗攻击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组播匿名协议研究 | 第35-44页 |
4.1 概述 | 第35-36页 |
4.2 相关研究 | 第36-38页 |
4.2.1 WEILER的组播安全通信框架 | 第36-37页 |
4.2.2 CHRISTIAN GROSH的组播匿名通信协议 | 第37页 |
4.2.3 王伟平的组播匿名通信协议 | 第37-38页 |
4.3 协议设计 | 第38-43页 |
4.3.1 SMAP的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4.3.2 SMAP的通信过程描述 | 第40-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协议模块描述与性能分析 | 第44-57页 |
5.1 系统组成结构 | 第44页 |
5.2 数据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5.3 模块设计 | 第45-48页 |
5.3.1 创建用户结点模块描述 | 第45页 |
5.3.2 加入模块描述 | 第45-46页 |
5.3.3 用户离开模块描述 | 第46页 |
5.3.4 通信路由模块描述 | 第46-48页 |
5.4 性能分析 | 第48-56页 |
5.4.1 协议特点 | 第48页 |
5.4.2 匿名性分析 | 第48-52页 |
5.4.3 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5.4.4 性能优势分析 | 第54-56页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 参加的主要项目和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