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 ·县域经济的内涵 | 第8-9页 |
| ·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联系 | 第9-10页 |
|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 第10-12页 |
| ·县域经济聚集诸种资源要素,是中国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基本细胞或基本单元 | 第10-11页 |
| ·县域经济是维系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结合部,承担中观调控功能 | 第11页 |
|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内市场拓展、经济持续增长的重点 | 第11页 |
| ·解决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问题,“三农”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寿命周期特征的理论分析 | 第14-22页 |
| ·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的重要性 | 第14页 |
| ·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确定的方法 | 第14-20页 |
| ·已有的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确定的办法 | 第14-17页 |
| ·配第—克拉克、库茨涅兹的三次产业划分法 | 第14-15页 |
|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 第15页 |
| ·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 | 第15-16页 |
| ·霍夫曼比例划分法 | 第16页 |
| ·中国国家统计局划分法 | 第16-17页 |
| ·本文中对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17-20页 |
| ·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寿命周期分析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分析 | 第22-30页 |
| ·长江三角洲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 ·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确定 | 第24-30页 |
|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不同寿命周期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30-40页 |
| ·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30-32页 |
| ·通过组织劳务向乡镇、发达县市输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 ·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强化“教育扶贫” | 第31-32页 |
| ·处于工业化阶段启动期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32-34页 |
| ·加快城镇化步伐,培育增长极,依靠城镇化推动工业化 | 第32-33页 |
|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道路 | 第33-34页 |
| ·处于工业化阶段增长期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34-36页 |
|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 第34-35页 |
|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辅以实施反梯度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 第35-36页 |
| ·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与工业化成熟期县(市)配套产业,进行分工,融入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 第36页 |
| ·处于工业化阶段成熟期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36-37页 |
| ·严防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 第36-37页 |
| ·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第37页 |
| ·要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 | 第37页 |
| ·处于工业化阶段转型期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37-40页 |
|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 第38页 |
| ·培育新生产要素,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38页 |
| ·重视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2页 |
| ·县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40页 |
| ·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寿命周期划分 | 第40-41页 |
|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治理的关系 | 第41页 |
| ·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