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化及瞬间表达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1-55页
 第一章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第11-44页
  1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第11-16页
   1.1 植物基因转化的发展第11-12页
   1.2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第12-15页
    1.2.1 转基因育种(分子育种)第12-13页
    1.2.2 功能基因组研究第13-14页
    1.2.3 植物生物反应器第14-15页
   1.3 植物基因转化的新兴技术第15-16页
  2 小麦基因转化研究现状与展望第16-44页
   2.1 小麦基因转化方法第16-33页
    2.1.1 基因转化对小麦组织培养的要求第16-18页
    2.1.2 基因枪法第18-26页
    2.1.3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第26-31页
    2.1.4 其它转化方法第31-33页
   2.2 小麦基因转化过程中报告基因和选择标记基因的使用第33-35页
   2.3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与表达分析第35-37页
   2.4 转基因小麦的应用第37-41页
   2.5 小麦基因转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第41-43页
   2.6 转基因小麦的展望第43-44页
 第二章 植物瞬间表达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第44-55页
  1 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内的瞬间表达第44页
  2 瞬间表达的方法第44-46页
  3 瞬间表达技术的应用领域第46-53页
   3.1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第46-47页
   3.2 转录元件和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分析第47-48页
   3.3 基因性质、功能及互作分析第48-51页
   3.4 基因产物定位分析第51-52页
   3.5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52页
   3.6 创造植物组织生物反应器第52-53页
  4 瞬间表达系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第53-54页
  5 瞬间表达系统的应用前景第54-55页
第二篇 研究报告第55-97页
 第三章 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化第55-7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63页
   1.1 技术路线第57页
   1.2 转化受体第57-58页
   1.3 种子消毒第58页
   1.4 培养基第58页
   1.5 基因及载体构建第58-60页
   1.6 无内毒素质粒DNA的提取第60-61页
   1.7 基因枪转化过程第61页
   1.8 分子鉴定第61-63页
   1.9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76页
   2.1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3-66页
   2.2 小麦愈伤组织的诱导第66-67页
   2.3 幼胚愈伤组织的除草剂敏感性分析第67页
   2.4 利用瞬间表达优化基因枪转化参数第67-71页
   2.5 稳定转化及除草剂抗性植株的筛选及再生第71-73页
   2.6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73-75页
   2.7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第75-76页
  3 讨论第76-78页
   3.1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第76-77页
   3.2 基因枪转化第77页
   3.3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再生第77页
   3.4 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小麦的抗病性第77-78页
 第四章 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瞬间表达研究第78-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0-84页
   1.1 实验材料第80-81页
   1.2 实验方法第81-84页
    1.2.1 质粒提取、酶切、连接及电击转化第81页
    1.2.2 载体构建第81-82页
    1.2.3 离体叶片的转化第82页
    1.2.4 接种与互作第82-84页
  2 结果分析第84-94页
   2.1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4-85页
   2.2 白粉菌的发育过程第85页
   2.3 报告基因在表皮细胞中的表达第85-86页
   2.4 两基因共表达和GUS基因产物对白粉菌侵染的影响第86页
   2.5 目标基因与白粉菌的互作效果第86-94页
  3 讨论第94-97页
全文结论第97-98页
论文创新点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居住郊区化与大都市郊区住区开发--以南京市为例
下一篇:硼系延期药在线性升温条件下反应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