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居住郊区化与大都市郊区住区开发--以南京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目录第7-10页
图表录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1-13页
  (一) 郊区第11-12页
  (二) 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第12-13页
  (三) 住区的概念第13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6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3-14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第14-16页
 三、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6-17页
 四、研究方案第17-21页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7-18页
  (二)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18-21页
第二章 发达国家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的过程及启示第21-27页
 一、西方发达国家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过程回顾第21-22页
  (一) 萌芽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第21页
  (二)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第21-22页
  (三)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第22页
  (四)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第22页
 二、西方发达国家居住郊区化动力机制分析第22-24页
  (一) 社会经济结构因素第22-23页
  (二) 交通因素第23页
  (三) 环境因素第23页
  (四) 通讯技术的发展第23-24页
  (五) 文化取向因素第24页
  (六) 政策因素第24页
 三、美国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的过程对我国的启示第24-27页
  (一) 我国也可能经历相似于美国居住郊区化的发展阶段第24页
  (二) 居住郊区化是大势所趋第24-25页
  (三) 适度发展私家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第25页
  (四) 重视城—郊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完善第25页
  (五) 重视规划的作用第25页
  (六) 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对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25-27页
第三章 居住郊区化与大都市郊区住区开发互动分析第27-33页
 一、居住郊区化对郊区住区开发的影响第27-29页
  (一) 居住郊区化的进程影响到郊区住区开发的时机第27-28页
  (二) 居住郊区化的空间伸展方向与距离影响到郊区住区开发的选址。第28页
  (三) 居住郊区化中郊迁人口的数量影响郊区住区开发的规模第28页
  (四) 居住郊区化中郊迁人口的结构影响郊区住区开发中住宅的开发结构第28-29页
 二、郊区住区的开发对居住郊区化的影响第29-33页
  (一) 郊区住区的优势对中心区人口形成强有力的拉力,促使居住郊迁。第29-31页
  (二) 住宅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居住郊区化的进程。第31页
  (三) 住宅产业的发展可有效带动就业,拉动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第31-33页
第四章 南京市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的现实分析第33-43页
 一、南京市居住郊区化的动因分析第33-35页
  (一)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33页
  (二)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第33-34页
  (三) 郊区商品住宅价格优势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第34页
  (四) 城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第34-35页
  (五)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居住观念、要求的转变第35页
  (六) 良好自然环境的吸引第35页
 二、南京市郊区住区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5-38页
  (一)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第35-36页
  (二) 不断进行的旧城改造,带来大量人口的搬迁第36页
  (三) 城郊地区交通设施及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第36-37页
  (四) 土地制度的改革带来的地产公司间的激烈竞争第37页
  (五) 市场炒作因素第37-38页
 三、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中(以江宁为例)存在的问题第38-43页
  (一) “摊大饼”式外延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第38页
  (二) 开发混乱与公众参与的匮乏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外在形象。第38-39页
  (三) 供应结构不合理,造成供需失衡第39-40页
  (四) 住宅用地开发中存在相当的不合理性第40页
  (五) 对于绿色住区的内涵存在误区第40-41页
  (六) 交通设施及其它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造成销售的疲软与低入住率第41-43页
第五章 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和谐发展第43-64页
 一、南京郊区住区将来开发态势分析第43-46页
  (一) 南京市商品房供需分析第43-44页
  (二) 南京市购房群体相关信息分析第44-46页
  (三) 居民(中低收入)购房与房地产平稳发展间的矛盾分析第46页
  (四) 郊区住区将来开发态势分析第46页
 二、南京市居住郊区化的主要方向第46-50页
  (一) 仙西、浦江发展的优劣势分析第47-48页
  (二) 江宁发展的优劣势第48-50页
 三、案例地区住区的开发与建设第50-58页
  (一) 住区开发的原则第50页
  (二) 住区开发的区位选择第50-53页
  (三) 布局模式的选择第53-54页
  (四) 住宅的开发结构第54-56页
  (五) 郊区住区的规划设计第56-58页
 四、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协调发展的对策第58-64页
  (一) 注重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第58-60页
  (二) 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第60-61页
  (三) 重视产业的发展第61-62页
  (四) 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一、结论第64-65页
  (一) 从理论上对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间的互动机制给予了分析第64页
  (二) 南京市居住郊区化及郊区住区开发的动因分析第64页
  (三) 南京市郊区住区将来开发态势的确定第64页
  (四) 南京市居住郊区化主要方向的确定第64-65页
  (五) 江宁住区开发中开发区位、布局模式、开发结构的确定第65页
 二、不足与展望第65-66页
  (一) 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间互动影响有待深入的予以分析第65页
  (二) 案例地区的不全面使研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第65页
  (三) 住宅单体的设计未予以阐述第65-66页
后记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加速度过载对硼系延期药延期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化及瞬间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