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腐败内涵及其产生原因的理论诠释 | 第10-22页 |
·腐败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腐败的分类 | 第10-11页 |
·腐败的衡量 | 第11-14页 |
·腐败成因的一般性理论探讨 | 第14-18页 |
·寻租理论 | 第14页 |
·权力失控理论 | 第14-15页 |
·现代化导致腐败理论 | 第15-16页 |
·价值失范、道德约束乏力导致腐败 | 第16页 |
·低薪导致腐败 | 第16-17页 |
·制度性缺陷导致腐败 | 第17-18页 |
·腐败与经济转轨的关系 | 第18-22页 |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公务员腐败问题的实证分析 | 第22-39页 |
·中国转型期公务员腐败问题的表现 | 第22-27页 |
·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经济利益 | 第22-24页 |
·拉帮结派、买官卖官 | 第24-25页 |
·失职渎职、滥用职权 | 第25-26页 |
·奢侈浪费、腐化堕落 | 第26-27页 |
·中国转型期公务员腐败问题的特征 | 第27-32页 |
·权钱交易,权力的物化、商品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 | 第27-28页 |
·腐败向法人及执法部门蔓延,腐败行为公开化、广泛化 | 第28-30页 |
·大案、要案猛增,社会危害性日益严重 | 第30页 |
·手段狡猾,目的多样,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 第30-32页 |
·中国转型期公务员腐败的危害 | 第32-35页 |
·腐败对政治发展的危害 | 第32-33页 |
·腐败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 第33-34页 |
·腐败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危害 | 第34-35页 |
·中国转型期公务员腐败问题的成因 | 第35-39页 |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思想原因 | 第35页 |
·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磨擦、碰撞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体制原因 | 第35-37页 |
·监督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惩戒不力,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工作原因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反腐败机制 | 第39-43页 |
·加大打击力度,重点惩治高层官员 | 第39-40页 |
·加强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 | 第40页 |
·制定公务员廉洁从政的法律规定 | 第40页 |
·配合廉政制度建设,各国纷纷推出“阳光法案” | 第40-41页 |
·公民广泛参与 | 第41-42页 |
·国际社会联手反腐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治理公务员腐败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 第43-53页 |
·深入进行制度创新,防止和减少权力滥用 | 第43-47页 |
·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以消除腐败产生的基础 | 第44-45页 |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靠民主制度净化权力 | 第45-46页 |
·严明法纪,加大腐败行为的犯罪成本,从而减少和抑制腐败 | 第46页 |
·把先进技术手段引入制度建设,以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机率 | 第46-47页 |
·加强反腐败立法,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法律秩序与环境 | 第47-48页 |
·建立健全现代公务员管理制度,提高公务员自身的免疫力 | 第48-51页 |
·建立严格的公务员选拔任用、考核和罢免制度 | 第48-49页 |
·实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 第49页 |
·实行干部回避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 | 第49-50页 |
·提高公职人员的薪傣待遇,严禁公职人员经商和兼职 | 第50页 |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 | 第50-51页 |
·继续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控制腐败产生 | 第51-52页 |
·发挥舆论和公众力量,有效限制和打击腐败的滋生蔓延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