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千阳县域农业资源综合分析 | 第12-20页 |
·农业自然资源 | 第12-16页 |
·气候资源与自然灾害 | 第12-13页 |
·土地资源与耕地质量 | 第13页 |
·林草植被 | 第13-14页 |
·水资源与水土流失 | 第14-15页 |
·农业生态 | 第15页 |
·生物资源 | 第15-16页 |
·建材资源丰富 | 第16页 |
·社会经济资源 | 第16-20页 |
·劳动力资源 | 第16-17页 |
·农业基础设施 | 第17-18页 |
·小型农业机械 | 第18页 |
·农村金融 | 第18页 |
·民营企业 | 第18-19页 |
·区位与交通优势 | 第19页 |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千阳县农业发展及其问题 | 第20-27页 |
·农业发展变迁 | 第20-21页 |
·粮食产量 | 第20页 |
·畜牧业 | 第20-21页 |
·农村经济结构 | 第21页 |
·农村发展经验分析 | 第21-23页 |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 第21-22页 |
·科教兴农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 第22页 |
·农业投入不断增加 | 第22页 |
·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得到较快发展 | 第22-23页 |
·农业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 | 第23-27页 |
·人增地减趋势未能有效控制 | 第23-24页 |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保灌能力差 | 第24页 |
·资源丰富但农民素质与种田水平低 | 第24-25页 |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 第25页 |
·经济总量偏小、促进农业增收的发展基础脆弱 | 第25-26页 |
·区位优势明显,但带动效应不足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千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分区 | 第27-40页 |
·农业发展的建议 | 第27-31页 |
·发展途径与方向 | 第27页 |
·发展目标与措施 | 第27-31页 |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林牧业生产 | 第27-28页 |
·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投入 | 第28页 |
·坚持“四轮”驱动,积极发展民营企业,推进小城化建设步伐 | 第28-30页 |
·加强综合开发治理,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 第30页 |
·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农意识,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 第30页 |
·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抓好各级服务网络 | 第30-31页 |
·农业资源利用分区 | 第31-40页 |
·山区林牧农业区 | 第34-36页 |
·区情特点 | 第34页 |
·农业发展状况 | 第34-35页 |
·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途径及主要措施 | 第35-36页 |
·旱原粮食多经区 | 第36-38页 |
·区情特点 | 第36页 |
·农业发展的变化 | 第36-37页 |
·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途径及主要措施 | 第37-38页 |
·川道粮经区 | 第38-40页 |
·区情特点 | 第38-39页 |
·农业发展变化 | 第39页 |
·发展方向,途径与主要措施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千阳县域资源发展利用的设想 | 第40-45页 |
·实施开放开发战略,激活经济发展要素 | 第40-41页 |
·以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41页 |
·吸引三资开发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 | 第41-42页 |
·推进工业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9] | 第42-43页 |
·标准加品牌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 第43页 |
·高效的工作机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43页 |
·发挥民营经济与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