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植物病害 | 第15页 |
1.1 植物病害概念 | 第15页 |
1.2 真菌病害 | 第15页 |
2.植物病原菌的诊断技术 | 第15-21页 |
2.1 植物病原菌的田间传统诊断 | 第15-16页 |
2.2 植物病害免疫诊断 | 第16页 |
2.3 植物病害的分子诊断 | 第16-21页 |
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应用 | 第16-20页 |
2.3.2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优化 | 第21-26页 |
前言 | 第2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菌种 | 第21页 |
1.2 病原菌培养 | 第21页 |
1.3 病菌菌丝预处理 | 第21-22页 |
1.4 DNA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1.4.1 尿素提取法 | 第22页 |
1.4.2 CTAB提取法 | 第22页 |
1.4.3 氯化苄提取法 | 第22-23页 |
1.4.4 SDS-CTAB提取法 | 第23页 |
1.5 DNA的电泳分析及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2.1 4种方法提取步骤比较 | 第23页 |
2.2 4种方法提取DNA纯度和效率比较 | 第23-25页 |
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5页 |
3.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病原真菌rDNA的ITS序列的扩增与测定 | 第26-38页 |
前言 | 第2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1.1 病原菌 | 第26页 |
1.2 病原菌基因组DNA | 第26页 |
1.3 通用引物 | 第26页 |
1.4 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的PCR扩增 | 第26-27页 |
2.PCR扩增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27-30页 |
2.1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27页 |
2.2 连接反应 | 第27-28页 |
2.2.1 连接反应使用的载体系统 | 第27页 |
2.2.2 连接反应体系和条件 | 第27-28页 |
2.3 转化反应 | 第28-29页 |
2.3.1 氯化钙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28-29页 |
2.3.2 转化反应 | 第29页 |
2.4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29页 |
2.4.1 细菌培养物的生长和收获 | 第29页 |
2.5 质粒提取和酶切鉴定 | 第29-30页 |
2.5.1 质粒的提取 | 第29-30页 |
2.5.2 酶切鉴定 | 第30页 |
3.扩增片断的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4.Blastn序列比对 | 第31页 |
5.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5.1 植物病原真菌ITS区域的PCR扩增 | 第31页 |
5.2 重组质粒筛选 | 第31-32页 |
5.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2页 |
5.4 菌株rDNA的ITS区域DNA序列测定 | 第32-34页 |
5.4.1 西瓜蔓枯病菌 | 第32-33页 |
5.4.2 西瓜炭疽病菌 | 第33页 |
5.4.3 西瓜枯萎病菌 | 第33页 |
5.4.4 草莓炭疽病菌 | 第33-34页 |
5.4.5 番茄灰霉病菌 | 第34页 |
5.5 数据库中Blast网上比对结果 | 第34-37页 |
5.5.1 西瓜蔓枯病菌 | 第34-35页 |
5.5.2 西瓜炭疽病菌 | 第35页 |
5.5.3 西瓜枯萎病菌 | 第35-36页 |
5.5.4 草莓炭疽病菌 | 第36页 |
5.5.5 番茄灰霉病菌 | 第36-37页 |
6.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38-52页 |
前言 | 第38页 |
1.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病原菌及其近缘种、相关种的ITS序列 | 第38页 |
1.2 序列比对软件 | 第38页 |
1.3 引物设计软件 | 第38页 |
1.4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8-41页 |
1.4.1 引物设计的原则 | 第38-39页 |
1.4.2 应用Primer Premier 5.0对引物进行分析 | 第39-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2.1 西瓜蔓枯病菌 | 第41-44页 |
2.1.1 近缘种间比对结果 | 第41-42页 |
2.1.2 同一寄主上不同病原菌间同源性比对 | 第42页 |
2.1.3 西瓜蔓枯病菌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42-44页 |
2.2 西瓜炭疽病菌 | 第44-46页 |
2.2.1 近缘种间ITS同源性比较 | 第44页 |
2.2.2 同一寄主上不同病原菌间同源性比对 | 第44-45页 |
2.2.3 引物的设计 | 第45-46页 |
2.3.西瓜枯萎病菌 | 第46-47页 |
2.3.1 近缘种间ITS同源性比对 | 第46页 |
2.3.2 同一寄主上不同病原菌间同源性比对 | 第46页 |
2.3.3 引物的设计 | 第46-47页 |
2.4 草莓炭疽病菌 | 第47-48页 |
2.4.1 近缘种间ITS同源性比 | 第47-48页 |
2.4.2 引物的设计 | 第48页 |
2.5 番茄灰霉病菌 | 第48-50页 |
2.5.1 近缘种间ITS同源性比对 | 第48-49页 |
2.5.2 同一寄主上不同病原菌间同源性比对 | 第49页 |
2.5.3 引物的设计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引物的特异性与灵敏度检测 | 第52-62页 |
前言 | 第5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1.1 目标病菌、对照病菌的基因组DN | 第52页 |
1.2 寄主植物基因组DNA | 第52页 |
1.3 引物 | 第52页 |
1.4 引物特异性的检验 | 第52-53页 |
1.5 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 第5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2.1 引物的特异性 | 第53-58页 |
2.1.1 西瓜蔓枯病菌 | 第53-54页 |
2.1.2 西瓜炭疽病菌 | 第54-55页 |
2.1.3 西瓜枯萎病菌 | 第55-56页 |
2.1.4 草莓炭疽病菌 | 第56-57页 |
2.1.5 番茄灰霉病菌 | 第57-58页 |
2.2 PCR扩增的灵敏度 | 第58-61页 |
2.2.1 西瓜蔓枯病菌引物XM-2灵敏度测定 | 第58-59页 |
2.2.2 西瓜炭疽病菌引物XT-3灵敏度测定 | 第59页 |
2.2.3 西瓜枯萎病菌引物XK-1灵敏度测定 | 第59-60页 |
2.2.4 草莓炭疽病菌引物CT-1灵敏度测定 | 第60页 |
2.2.5 番茄灰霉病菌引物B01-3灵敏度测定 | 第60-61页 |
3.讨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田间病样的检测 | 第62-65页 |
前言 | 第62页 |
1.疑似病原的采集和处理 | 第62页 |
1.1 病样的采集 | 第62页 |
1.2 样品的处理 | 第62页 |
2.病样中西瓜蔓枯病菌的检测 | 第6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4.讨论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全文小结 | 第65-66页 |
附录Ⅰ 主要实验溶液及培养基 | 第66-69页 |
附录Ⅱ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