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战略管理知识引述 | 第11-12页 |
·研究网络建设战略的意义 | 第12页 |
·中国铁通四川分公司制定网络建设战略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 | 第16-18页 |
第2章 中国电信业现状 | 第18-24页 |
·从电信一统天下到六雄纷争的时代 | 第18-19页 |
·中国卫通“高高在上” | 第19-20页 |
·移动网内“双寡头” | 第20-21页 |
·中国移动:GSM网通信专家 | 第20页 |
·中国联通:GSM与CDMA双网齐上 | 第20-21页 |
·固话网内“三国演义” | 第21-22页 |
·中国电信:辖南方二十一省北上 | 第21页 |
·中国网通:辖北方十省南下 | 第21-22页 |
·中国铁通:依铁路线全国扩张 | 第22页 |
·进入后WTO的电信时代 | 第22-24页 |
第3章 四川铁通市场及总体发展战略 | 第24-32页 |
·市场“三大战略”起步 | 第24-25页 |
·大客户战略 | 第24-25页 |
·合作战略 | 第25页 |
·综合信息服务战略 | 第25页 |
·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 | 第25-27页 |
·重点发展与局部突破 | 第26页 |
·差异化竞争 | 第26-27页 |
·做大与做强 | 第27页 |
·四川铁通市场竞争力一般性分析 | 第27-28页 |
·现在的竞争者 | 第27页 |
·供方(卖方—设备制造商)侃价能力 | 第27-28页 |
·买方(消费者)侃价能力 | 第28页 |
·潜在进入者 | 第28页 |
·替代品 | 第28页 |
·四川铁通业务竞争力具体分析 | 第28-31页 |
·固定电话业务 | 第28-29页 |
·互联网业务 | 第29-30页 |
·它网业务 | 第30-31页 |
·公话业务 | 第31页 |
·四川铁通2005-2007三年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 第31-32页 |
第4章 现代电信网络建设战略一般性研究 | 第32-43页 |
·从技术发展角度研究建设 | 第32-39页 |
·接入网—最后一公里接入是关键 | 第32-34页 |
·小灵通、数字集群—“另类”移动通信产品 | 第34-35页 |
·移动通信可否完全取代固定通信 | 第35-36页 |
·NGN、IPV6、3G三大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三网合一的发展趋势 | 第38-39页 |
·从市场经营角度研究建设 | 第39-40页 |
·新技术和新业务互相推动 | 第39页 |
·便捷、高速、经济是信息传输的基本需求 | 第39页 |
·娱乐性、个性化需求引领通信业务发展方向 | 第39-40页 |
·用业务引导消费的方式超前市场需求 | 第40页 |
·从国家产业政策角度度研究建设 | 第40-43页 |
·尴尬的国家资费政策 | 第40-41页 |
·发放3G经营牌照 | 第41页 |
·全业务经营的渴望 | 第41-43页 |
第5章 四川铁通SWOT分析 | 第43-48页 |
·优势(Strengths) | 第44页 |
·劣势(Weaknesses) | 第44页 |
·机会(Opportunities) | 第44-45页 |
·威胁(Theats) | 第45-46页 |
·SWOT矩阵 | 第46-48页 |
第6章 四川铁通网络建设战略 | 第48-61页 |
·四川铁通现有网络情况分析 | 第48-51页 |
·网络建设发展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51页 |
·网络建设管理体系 | 第51-54页 |
·组织机构 | 第52-53页 |
·运行流程 | 第53-54页 |
·网络建设项目评估体系 | 第54-57页 |
·评估指标 | 第55页 |
·评估方法 | 第55-57页 |
·网络建设分期实施指导原则 | 第57-61页 |
·起步阶段:建设启动市场 | 第57-58页 |
·发展阶段:市场牵引建设 | 第58-59页 |
·提高阶段:规划指导下的市场牵引建设 | 第59-60页 |
·成熟阶段:规划指导下超前于市场建设 | 第60-61页 |
第7章 四川铁通2005-2007三年网络建设战略实施方案 | 第61-68页 |
·三年市场发展战略目标及建设投资测算分析 | 第61-63页 |
·市场发展战略目标 | 第61页 |
·市场指标测算分析 | 第61-62页 |
·建设投资及形成能力测算分析 | 第62-63页 |
·四川铁通网络建设发展重点战略 | 第63-68页 |
·投资发展战略:效益为先,量力而行 | 第63-65页 |
·技术发展战略:注重实用,适度领先 | 第65-67页 |
·针对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