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8页 |
·甾体化合物概述 | 第8页 |
·甾体激素药物的发展 | 第8-9页 |
·甾体边链降解微生物转化反应的特点 | 第9-10页 |
·底物的溶解性 | 第9页 |
·投料方式的选择 | 第9页 |
·细胞壁膜的阻碍作用 | 第9-10页 |
·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雄甾烯酮 | 第10-12页 |
·雄甾烯酮AD与ADD的作用意义 | 第10-11页 |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的作用机理 | 第11页 |
·微生物对甾体母核的降解机理 | 第11-12页 |
·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的转化工艺 | 第12页 |
·甾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脱氢反应 | 第12-14页 |
·催化甾体脱氢转化的微生物 | 第12-13页 |
·微生物甾体脱氢转化的机理 | 第13页 |
·甾酮C_(1,2)位脱氢酶的研究 | 第13-14页 |
·基因敲除 | 第14-15页 |
·基因敲除概述 | 第14页 |
·基因敲除的基本程序 | 第14-15页 |
·基因敲除的应用 | 第15页 |
·分枝杆菌的电转化 | 第15-16页 |
·电转用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5-16页 |
·电击转化 | 第16页 |
·本论文的立项背景 | 第16-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1页 |
·材料 | 第18-22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18页 |
·主要药品 | 第18-19页 |
·工具酶 | 第19页 |
·抗生素 | 第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相关溶液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菌种及培养条件 | 第22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2页 |
·分枝杆菌转化大豆甾醇及AD | 第22页 |
·发酵液的薄板层析法检测(TLC) | 第22-23页 |
·发酵液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HPLC) | 第23页 |
·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转化大豆甾醇及AD | 第23页 |
·甾酮C_(1,2)位脱氢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分枝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DNA纯度的测定 | 第25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5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5-26页 |
·DNA片段的简单回收 | 第26页 |
·DNA片段的切胶纯化 | 第26-27页 |
·目的产物与pUCm-T载体的连接 | 第27页 |
·连接产物对大肠杆菌JM109的电转化 | 第27页 |
·重组子的筛选 | 第27-28页 |
·大肠杆菌中质粒的提取 | 第28页 |
·重组子的PCR鉴定 | 第28-29页 |
·质粒DNA对分枝杆菌的电击转化 | 第29-30页 |
·分枝杆菌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4页 |
·分枝杆菌M1的斜面培养特性 | 第31页 |
·分枝杆菌M1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1页 |
·分枝杆菌M1甾酮C_(1,2)位脱氢酶活性的研究 | 第31-36页 |
·分枝杆菌转化大豆甾醇 | 第31-33页 |
·分枝杆菌转化AD | 第33-34页 |
·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转化AD | 第34页 |
·不同生长时期分枝杆菌M1甾酮C_(1,2)位脱氢酶的酶活力测定 | 第34-35页 |
·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转化大豆甾醇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分枝杆菌M1甾酮C_(1,2)位脱氢酶基因敲除的初步研究 | 第36-54页 |
·分枝杆菌甾酮C_(1,2)位脱氢酶基因部分片断的克隆 | 第36-45页 |
·分枝杆菌M1甾酮C_(1,2)位脱氢酶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 第45-52页 |
·基因敲除工程菌的筛选 | 第52-54页 |
4 结论 | 第54-56页 |
5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附录1 底物大豆甾醇与产物AD、ADD | 第63-64页 |
附录2 甾酮C_(1,2)位脱氢酶基因部分片段序列测定结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