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非接触式人体测量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非接触式人体测量的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人体三维计测及数据预处理 | 第15-24页 |
·手工测量样本量的确定 | 第15-16页 |
·测量方式与工具 | 第16-17页 |
·测量部位与方法 | 第17-19页 |
·注意事项 | 第17-18页 |
·手工测量的部位 | 第18页 |
·测量方法 | 第18-19页 |
·人体三围相关尺寸的获取 | 第19-21页 |
·人体围度曲线测绘仪 | 第19-20页 |
·测绘方法 | 第20页 |
·三围相关尺寸的测量 | 第20-21页 |
·人体数字图像的获取 | 第21-22页 |
·主要设备 | 第22页 |
·测量方法 | 第22页 |
·测量误差的来源与减少方法 | 第22页 |
·人体尺寸数据的预处理 | 第22-24页 |
·人体尺寸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 | 第23页 |
·人体尺寸异常数据的检出与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人体尺寸灰色关联分析 | 第24-32页 |
·人体特征部位确定的原则 | 第24页 |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数学原理 | 第24-27页 |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25-26页 |
·灰色绝对关联度 | 第26页 |
·灰色关联序 | 第26-27页 |
·人体尺寸灰色关联分析 | 第27-32页 |
·基于服装号型标准的人体尺寸分类 | 第27页 |
·人体尺寸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 第27-30页 |
·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数学原理 | 第28页 |
·人体尺寸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人体尺寸灰色关联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人体特征部位尺寸的确定 | 第32-48页 |
·人体身高尺寸的确定 | 第32-33页 |
·人体体重数据的确定 | 第33页 |
·人体三围(胸围、腰围、臀围)尺寸的确定 | 第33-48页 |
·灰色模型的数学原理 | 第34-35页 |
·人体体型评价指标及分类 | 第35-38页 |
·常规评价指标 | 第35-37页 |
·基于TNF指数的人体体型分类 | 第37-38页 |
·人体胸围尺寸灰色模型建立 | 第38-43页 |
·胸围灰色系统影响因素 | 第38页 |
·胸围尺寸灰色建模 | 第38-43页 |
·腰围和臀围灰色建模 | 第43-44页 |
·腰围和臀围灰色系统影响因素 | 第43页 |
·腰围和臀围灰色建模 | 第43-44页 |
·三围灰色模型的检验 | 第44-48页 |
第五章 人体其他细部尺寸的确定 | 第48-55页 |
·人体高度、宽度及厚度信息的获取 | 第48-49页 |
·人体细部尺寸灰色模型建立 | 第49-55页 |
·模型部位的选取 | 第49-50页 |
·细部尺寸灰色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52-53页 |
·灰色人体建模的优越性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系统参数的标定 | 第55-64页 |
·放大率的计算 | 第55-59页 |
·试验装置 | 第56页 |
·试验分析 | 第56-57页 |
·处理方法 | 第57-59页 |
·计算不同层面上的放大率 | 第57-58页 |
·计算同一层面不同位置的放大率 | 第58-59页 |
·偏移角度的计算 | 第59-60页 |
·层深Z_i的确定 | 第60-61页 |
·人体高度、宽度、厚度等线性尺寸的确定 | 第61-64页 |
·基本原理 | 第61-62页 |
·计算方法 | 第62-6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