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 录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 第9-14页 |
|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 第9-12页 |
| ·预测支持系统的发展 | 第12-14页 |
| ·论文研究成果 | 第14页 |
| ·本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基于Agent的组合预测支持系统的设计 | 第15-31页 |
| ·Agent的类型 | 第15页 |
| ·Agent的一般结构模型 | 第15-20页 |
| ·通讯模块 | 第15-17页 |
| ·推理决策模块 | 第17-18页 |
| ·学习模块 | 第18-19页 |
| ·事务处理模块 | 第19-20页 |
| ·人机界面 | 第20页 |
| ·系统结构及各Agent的设计 | 第20-24页 |
| ·系统结构图及系统的运行过程 | 第20-21页 |
| ·交互Agent的设计 | 第21-22页 |
| ·预测Agent的设计 | 第22-23页 |
| ·集成Agent的设计 | 第23页 |
| ·信息Agent的设计 | 第23-24页 |
| ·主要预测方法 | 第24-28页 |
| ·移动平均法 | 第24页 |
| ·指数平滑法 | 第24-25页 |
| ·崔柯-利茨自适应法 | 第25-26页 |
| ·自适应过滤法 | 第26-27页 |
| ·预测系统的监测 | 第27-28页 |
| ·组合预测策略 | 第28-30页 |
| ·定量组合策略 | 第29-30页 |
| ·定性组合策略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城市竞争力构成 | 第31-41页 |
| ·城市竞争力硬力 | 第31-36页 |
| ·区域发展基础 | 第31-32页 |
| ·产业竞争力 | 第32-34页 |
| ·基础设施 | 第34-35页 |
| ·城市化 | 第35-36页 |
| ·城市竞争力软力 | 第36-39页 |
| ·市场化相对进程 | 第36页 |
| ·国民素质 | 第36-37页 |
| ·区域发展质量 | 第37-38页 |
| ·区域管理能力 | 第38-39页 |
| ·国际化竞争力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50页 |
| ·城市竞争力体系指标设计原则和体系特征 | 第41-43页 |
|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总框架 | 第43-45页 |
|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计量体系的选择说明和解释 | 第45-49页 |
| ·区域发展基础 | 第45页 |
| ·产业竞争力 | 第45-46页 |
| ·市场化竞争力 | 第46页 |
| ·区域发展质量 | 第46-47页 |
| ·国民素质 | 第47页 |
| ·区域管理能力 | 第47-48页 |
| ·基础设施 | 第48页 |
| ·国际化竞争力 | 第48-49页 |
| ·城市化竞争力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基于Agent的昆山市城市竞争力评价与预测支持系统的应用 | 第50-89页 |
| ·系统操作界面 | 第50-52页 |
| ·经济数据库操作界面 | 第50-51页 |
| ·模型选择界面 | 第51页 |
| ·预测模型参数设置界面 | 第51-52页 |
| ·昆山市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结果 | 第52-54页 |
| ·GDP预测结果 | 第52-53页 |
| ·实际利用外资预测结果 | 第53-54页 |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结果 | 第54页 |
| ·昆山与东莞两市城市竞争力各层指标对比 | 第54-88页 |
| ·区域发展基础系统 | 第55-60页 |
| ·产业竞争力系统 | 第60-65页 |
| ·市场化竞争力系统 | 第65-67页 |
| ·区域发展质量系统 | 第67-72页 |
| ·国民素质系统 | 第72-74页 |
| ·区域管理能力系统 | 第74-79页 |
| ·基础设施系统 | 第79-81页 |
| ·国际化竞争力系统 | 第81-85页 |
| ·城市化竞争力系统 | 第85-87页 |
| ·总体评价 | 第87-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9-91页 |
| ·全文总结 | 第89页 |
| ·研究前景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致 谢 | 第94页 |
| 声 明 | 第94-95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