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2页 |
2 煤矸石和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概述 | 第12-22页 |
·煤矸石的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煤矸石的产生 | 第12页 |
·煤矸石的组成和性质 | 第12-13页 |
·煤矸石的岩石组成 | 第12页 |
·煤矸石的矿物组成 | 第12页 |
·煤矸石的化学组成 | 第12页 |
·发热量 | 第12-13页 |
·煤矸石活性 | 第13页 |
·煤矸石的危害 | 第13-14页 |
·煤矸石自燃的危害 | 第13页 |
·危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 | 第13页 |
·淋溶水污染 | 第13-14页 |
·污染空气环境 | 第14页 |
·其他灾害 | 第14页 |
·煤矸石综合利用情况 | 第14-15页 |
·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概述 | 第15-22页 |
·土地复垦的定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状况 | 第16-17页 |
·国外矿区土地复垦状况 | 第16-17页 |
·中国矿区土地复垦状况 | 第17页 |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国外矿区土地复垦理论研究进展 | 第18页 |
·中国矿区土地复垦理论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内外煤矸石山造林复垦中的研究热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研究热点 | 第2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1-22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7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地质、地震烈度 | 第22-23页 |
·土壤、水文 | 第23页 |
·气候 | 第23页 |
·植被 | 第23-24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24页 |
·环境质量概况 | 第24页 |
·水环境质量 | 第24页 |
·空气环境质量 | 第24页 |
·研究区煤矸石概况 | 第24-26页 |
·煤矸石化学成分及堆放形式 | 第24-25页 |
·绿化矸石山概况 | 第25-26页 |
·西山(新绿化山) | 第25页 |
·小东山 | 第25页 |
·兴隆山(本论文除不同立地类型小气候效应研究外,其它部分绿化矸石山均选取的是有代表性的兴隆山) | 第25-26页 |
·裸露煤矸石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野外 | 第28页 |
·室内 | 第28-29页 |
5 绿化造林改善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 第29-44页 |
·气候背景 | 第29页 |
·主要气象要素对比试验研究 | 第29-42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野外试验观测 | 第29-30页 |
·室内 | 第30页 |
·试验观测结果分析 | 第30-42页 |
·植物生长季节小气候观测结果分析 | 第30-40页 |
·不同立地类型小气候对比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6 绿化造林净化环境效应的研究 | 第44-53页 |
·环境质量背景 | 第44页 |
·空气环境质量 | 第44页 |
·水环境质量 | 第44页 |
·土壤环境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野外取样 | 第44-45页 |
·室内实验 | 第45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净化近地层空气 | 第45-47页 |
·植物对SO_2的净化效应 | 第46页 |
·植物对NOx的净化效应 | 第46-47页 |
·植物减少空气中粉尘的效应 | 第47页 |
·净化土壤和水环境 | 第47-50页 |
·净化土壤 | 第48-49页 |
·净化水环境 | 第49-50页 |
·植物吸收微量元素和有毒元素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7 绿化造林改良土壤效应的研究 | 第53-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野外 | 第53页 |
·室内 | 第53页 |
·用对比法进行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53-54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 第54页 |
·改良土壤的持水性能 | 第54-55页 |
·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8 绿化造林恢复生物多样性效应的研究 | 第57-62页 |
·研究区生物多样性背景 | 第57-58页 |
·植物资源 | 第57-58页 |
·动物资源 | 第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矸石裸露堆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研究区绿化造林后恢复植被状况 | 第59-61页 |
·人工种植植被 | 第59页 |
·天然植物入侵情况对比 | 第59-60页 |
·植被覆盖度和频度的调查 | 第60-61页 |
·矸石山绿化后动物活动恢复状况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9 绿化造林改善景观效应的研究 | 第62-69页 |
·景观及景观效应的概念 | 第62页 |
·研究区绿化矸石山区景观现状 | 第62-63页 |
·总体感观 | 第62页 |
·造景背景 | 第62-63页 |
·景观效应研究 | 第63-68页 |
·研究方法 | 第63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绿化矸石山和裸露矸石山景观对比 | 第63-65页 |
·人景效应 | 第65-66页 |
·绿化矸石山上主要植物的观赏效应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10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1) | 第79-80页 |
导师简介(2) | 第80-81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