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说明 | 第1-6页 |
一、 引言 | 第6-11页 |
1、 选题 | 第6-8页 |
1.1 ——选题的解释 | 第6-7页 |
1.2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7页 |
1.3 ——选题回避部分 | 第7-8页 |
2、 现有研究综述 | 第8-9页 |
2.1 一般性民间美术研究与研究方法概述 | 第8-9页 |
2.2 ——蒙古族民间美术研究现状 | 第9页 |
3、 研究目的及价值估计 | 第9-11页 |
3.1 ——以往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9-10页 |
3.2 ——价值估计 | 第10-11页 |
二、 内蒙古中东部、蒙古族民间“文化符号”个案调查与研究 | 第11-92页 |
1、 北部牧区民间“文化符号”个案调查 | 第12-43页 |
1.1、 北部区位空间的共性特征与族群背景 | 第12-40页 |
1.1.1 十三敖包 | 第13-19页 |
1.1.2 百眼窑壁画的“天葬”与“敖包”图示 | 第19-26页 |
1.1.3 “石圈墓”与蒙古包 | 第26-32页 |
1.1.4 服饰、马具符号 | 第32-40页 |
1.2 结论一、北部牧区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通天观念与“二分”现象 | 第40-43页 |
2、 中部区农牧交错带“呼日格”嘎查个案调查 | 第43-59页 |
2.1、 区位空间与民族迁徙背景 | 第43-44页 |
2.2、 主要符号类型 | 第44-56页 |
2.2.1 “马海靴” | 第44-48页 |
2.2.2 “长马甲”与烟荷包 | 第48-49页 |
2.2.3 “方坟”与“靠背石” | 第49-52页 |
2.2.4 摇车与“十”符 | 第52-54页 |
2.2.5 “朝尔”(马头琴)与“四胡” | 第54-56页 |
2.3、 结论二:东蒙农牧交错地带的地域性民间文化特征 | 第56-59页 |
3、 南部农业区村落“佛寺村”个案调查 | 第59-74页 |
3.1、 区位空间与民族迁徙背景 | 第59-60页 |
3.2、 主要符号类型考察 | 第60-72页 |
3.2.1 “海青房” | 第60-64页 |
3.2.2 “墙花” | 第64-66页 |
3.2.3 “瑞应寺”、“面人别愣”与喇嘛教 | 第66-68页 |
3.2.4 “关公”的存在 | 第68-69页 |
3.2.5 变动的佛龛 | 第69-70页 |
3.2.6 长柳树的坟丘 | 第70-71页 |
3.2.7 有“院门”的敖包 | 第71-72页 |
3.3、 结论三:生产方式改变后的游牧文化遗存与变迁 | 第72-74页 |
4、 库伦旗“幻顿”个案调查 | 第74-92页 |
4.1 “博文化”、“幻顿”与族群背景 | 第74-90页 |
4.1.1 “勒勒车”与祭天 | 第77-79页 |
4.1.2 “八方旗”、“九色旗”与“五花旗” | 第79-82页 |
4.1.3 “昂道”(翁衮) | 第82-88页 |
4.1.4 符印 | 第88-90页 |
4.2、 结论四:“幻顿”(蒙古博)文化的观念与对民间文化的深层影响 | 第90-92页 |
三、 结论 | 第92-95页 |
1、 北部牧区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通天观念与“二分”现象 | 第92-93页 |
2、 为代表的东蒙农牧交错地带的调查表明 | 第93页 |
3、 佛寺村的民间文化符号 | 第93-94页 |
4、 “幻顿”(蒙古博)文化的观念与对民间文化的深层影响 | 第94-95页 |
四、 附录:1、论文附表一:佛寺村及周边地域蒙古族民居调查表 | 第95-103页 |
2、 论文附表二:拉西朋斯克“幻顿”服饰、法器登记表 | 第97-102页 |
3、 论文附表三:拉西朋斯克“幻顿”祭天、行博治病受众群体情况略表 | 第102-103页 |
五、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