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27页 |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 第7-17页 |
·标记基因 | 第7-8页 |
·去除转基因植物中选择标记基因的必要性 | 第8-9页 |
·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策略 | 第9-17页 |
·利用共转化系统删除选择标记基因 | 第9-10页 |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 第10-15页 |
·利用转座子成分删除选择标记基因 | 第15-16页 |
·同源序列重组删除选择标记基因 | 第16页 |
·多次自动转化(MAT)载体系统 | 第16-17页 |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特性 | 第17-19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特点与荧光机制 | 第19-21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改进 | 第21-23页 |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中的表达 | 第23-24页 |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分子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农杆菌菌株的鉴定 | 第29-30页 |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30-32页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 | 第31页 |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 第31页 |
·农杆菌的培养及处理 | 第31页 |
·共培养 | 第31页 |
·洗除农杆菌 | 第31-32页 |
·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32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继代与植株的再生 | 第32页 |
·转化率、分化率和共转化率的计算 | 第32页 |
·转基因水稻的PCR检测 | 第32-34页 |
·水稻叶片PCR模板的制备 | 第32-33页 |
·PCR扩增引物序列 | 第33页 |
·PCR检测 | 第33-34页 |
·转基因水稻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34-36页 |
·水稻叶片DNA的大量提取(CTAB法) | 第34-35页 |
·酶切与电泳 | 第35页 |
·印迹(向下毛细管法) | 第35页 |
·杂交与检测 | 第35-36页 |
·转基因水稻自交后代(T1)的遗传分析 | 第36页 |
·mGFP4基因的表达检测 | 第36-37页 |
·转基因植株的荧光检测 | 第36页 |
·水稻叶片中总RNA的提取 | 第36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 | 第36-37页 |
·Cre/loxP系统删除效率的检测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2页 |
·mgfp4导入籼稻中及其表达检测 | 第38-45页 |
·pCAGFPHyg和pAPHGBarm转化植株的获得 | 第38-39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39-41页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39-40页 |
·转化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0-41页 |
·转化植株后代(T1)的遗传分析 | 第41-42页 |
·转化植株中mgfp4基因的表达检测 | 第42-45页 |
·Cre/loxP系统导入籼稻中及其删除效率的检测 | 第45-52页 |
·pCALHWPCIGFP和pCDTLGCAGFP转化植株的获得 | 第45-46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6-48页 |
·转化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46-48页 |
·转化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8页 |
·转化植株后代(T1)的遗传分析 | 第48-49页 |
·低温诱导Cre/loxP系统删除特定基因的检测 | 第49-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gfp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52页 |
·GFP-Hyg融合蛋白在水稻中的表达 | 第52-53页 |
·Cre/loxP系统删除选择标记基因的效率 | 第53-54页 |
·建立更完善的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技术体系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55-56页 |
缩写词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75页 |
附录1 | 第63-64页 |
附录2 | 第64-65页 |
附录3 | 第65-66页 |
附录4 | 第66-70页 |
附录5 | 第70-75页 |
中文摘要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