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油菜的分类 | 第10-11页 |
·油菜的形态学分类 | 第10页 |
·油菜的细胞遗传学分类 | 第10-11页 |
·油菜的起源与进化 | 第11-13页 |
·我国油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与鉴定 | 第13-15页 |
·油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与整理 | 第13页 |
·油菜品质特性的鉴定 | 第13-14页 |
·含油量 | 第13页 |
·脂肪酸组成 | 第13-14页 |
·硫苷 | 第14页 |
·蛋白质 | 第14页 |
·纤维素 | 第14页 |
·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 | 第14-15页 |
·病毒病 | 第14-15页 |
·霜霉病 | 第15页 |
·菌核病 | 第15页 |
·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 第15-18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 第15-16页 |
·油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甘蓝型油菜的多样性研究 | 第16-17页 |
·芥菜型油菜的多样性研究 | 第17页 |
·白菜型油菜的多样性研究 | 第17-18页 |
·油菜核心种质的构建 | 第18页 |
·油菜的自交不亲和性 | 第18-32页 |
·芸薹属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及分类 | 第20-24页 |
·芸薹属的自交不亲和基因 | 第20-21页 |
·柱头中表达的S基因:SLG和SRK | 第21-22页 |
·花粉中表达的S基因SCR/SP11 | 第22-23页 |
·SLG、SRK和SCR之间的物理距离 | 第23-24页 |
·芸薹属的自交不亲和反应 | 第24-27页 |
·自交不亲和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 | 第27-28页 |
·自交不亲和等位基因的鉴定 | 第28-29页 |
·芸薹属自交不亲和基因的进化假说 | 第29-32页 |
·基因进化模式(Two-gene model) | 第29-30页 |
·中性变异体进化模式(Neutral-variant Model) | 第30-32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设计思路及内容 | 第32-33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32页 |
·设计思路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3 我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33-43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7页 |
·DNA提取及PCR反应 | 第34页 |
·电泳分析检测 | 第34页 |
·随机引物的筛选 | 第34-36页 |
·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36-37页 |
·最佳聚类阈值的确定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RAPD分析 | 第37-38页 |
·我国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 第38-40页 |
·UPGMA聚类分析 | 第38页 |
·遗传多样性水平 | 第38-39页 |
·北方小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 第39-40页 |
·南方油白菜的遗传多样性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4 白菜型油菜在中国的起源与进化 | 第43-55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材料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7页 |
·形态性状的考察 | 第44页 |
·DNA提取及PCR扩增 | 第44页 |
·电泳分析检测 | 第44-45页 |
·RAPD标记分析 | 第4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5页 |
·性状编码 | 第45页 |
·遗传相似性系数及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45页 |
·进化树的构建 | 第45-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白菜型油菜3种生态型的形态学鉴定与分析 | 第47页 |
·RAPD分子标记分析 | 第47-48页 |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起源进化分析 | 第48-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5 白菜型油菜多室角果性状的遗传及解剖学研究 | 第55-60页 |
·前言 | 第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材料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56页 |
·组织解剖学观察 | 第55页 |
·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调查方法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多室油菜子房发育与角果的形成过程 | 第56页 |
·多室油菜的性状表现 | 第56-57页 |
·多室性状的遗传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6 白菜型油菜S-locus基因的克隆 | 第60-95页 |
·前言 | 第60-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材料 | 第61-62页 |
·方法 | 第62-66页 |
·自交亲和性的考察 | 第62页 |
·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62-63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PCR walking模板的制备 | 第63-64页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64页 |
·PCR扩增 | 第64-65页 |
·电泳检测与酶连反应 | 第65页 |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65-66页 |
·重组子的检测 | 第66页 |
·克隆片段的测序及其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66页 |
·序列比较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91页 |
·自交亲和性的遗传研究 | 第66-67页 |
·特异引物的PCR扩增结果 | 第67-69页 |
·重组子的检测结果 | 第69-70页 |
·S-locus基因的序列及BLAST分析 | 第70-76页 |
·SLG基因的序列 | 第70-71页 |
·eSRK的序列 | 第71-73页 |
·SLG基因BLAST | 第73-74页 |
·eSRK基因BLAST | 第74-75页 |
·S-locus基因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75-76页 |
·S-locus基因的序列比较 | 第76-82页 |
·SLG基因的序列比较 | 第76-78页 |
·eSRK基因的序列比较 | 第78-82页 |
·SLG和eSRK基因编码蛋白一级结构的分析 | 第82-85页 |
·SLG和eSRK蛋白的性质 | 第82-83页 |
·SLG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83-84页 |
·eSRK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84-85页 |
·SLG和eSRK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 | 第85-88页 |
·SLG蛋白的二级结构 | 第85-87页 |
·eSRK蛋白的二级结构 | 第87-88页 |
·SLG和eSRK蛋白的保守区域(Conserved Domain) | 第88-91页 |
·SLG蛋白的保守区域 | 第89-91页 |
·eSRK蛋白的保守区域 | 第91页 |
·讨论 | 第91-95页 |
·自交不亲和性 | 第91-93页 |
·同源序列法与PCR-walking相结合在克隆基因中的应用 | 第93-95页 |
7 小结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
附录 | 第106-115页 |
个人简历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