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摘 要 | 第1-9页 |
| 1 引言 | 第9-22页 |
| ·以农艺性状为基础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9-11页 |
| ·品质性状及其多样性分析 | 第11-15页 |
| ·蛋白质特性及其多样性 | 第11-13页 |
| ·蛋白质含量 | 第11页 |
| ·面筋含量 | 第11-12页 |
| ·沉淀值 | 第12页 |
| ·面团流变学特性 | 第12-13页 |
| ·淀粉特性及其多样性研究 | 第13-15页 |
| ·醇溶蛋白及其在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分子标记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 ·SSR标记的原理和特点 | 第17-18页 |
| ·ISSR标记的原理及特点 | 第18-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 ·品质性状分析 | 第22-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 ·ISSR标记分析 | 第24-30页 |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 ·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 ·ISSR引物的确定 | 第25-26页 |
| ·ISSR PCR反应体系 | 第26页 |
| ·ISSR PCR反应程序 | 第26-27页 |
| ·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7-28页 |
| ·胶板的制备 | 第27页 |
| ·电泳 | 第27页 |
| ·银染 | 第27页 |
| ·药剂的配制 | 第27-28页 |
| ·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 ·黄淮麦区品种(系)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第30-39页 |
| ·品质性状的多样性 | 第30-32页 |
| ·蛋白质品质性状 | 第30页 |
| ·淀粉品质性状 | 第30-32页 |
| ·聚类分析 | 第32-39页 |
| ·蛋白质性状 | 第32-35页 |
| ·淀粉性状 | 第35-39页 |
| ·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4页 |
| ·多样性分析 | 第39页 |
| ·遗传差异 | 第39-40页 |
| ·聚类分析 | 第40-44页 |
| ·ISSR与品质性状聚类结果的比较 | 第44-46页 |
| ·ISSR与蛋白质品质性状聚类结果的比较 | 第45页 |
| ·ISSR与淀粉品质性状聚类结果的比较 | 第45-46页 |
| 4 讨论 | 第46-49页 |
| ·品质性状多样性研究与品质育种的关系 | 第46-47页 |
| ·ISSR标记在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有效性 | 第47-49页 |
| 5 结论 | 第49-51页 |
|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多样性 | 第49页 |
|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ISSR标记多样性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 谢 | 第57-58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 附 表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