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理论论文

现代产融结合论

导 论第1-29页
 一、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第18-22页
 二、 论文的思路和框架第22-26页
 三、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26-29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学者产融结合理论简介第29-42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者的产融结合理论第29-35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第29-31页
  二、 拉法格的论述第31-32页
  三、 希法亭的论述第32-33页
  四、 列宁的论述第33-35页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产融结合理论第35-42页
  一、 金融资本消失论第35-37页
  二、 金融机构霸权论第37-38页
  三、 银企关系制度论第38-40页
  四、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论第40-42页
第二章 产融结合的一般理论分析第42-69页
 第一节 产融结合概念的厘清和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第42-50页
  一、 产融结合概念的厘清第42-45页
  二、 产融结合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第45-50页
 第二节 信用理论与产融债权债务契约式结合第50-54页
  一、 信用是一种经济交易行为第50-52页
  二、 银行信用与产融契约式债权债务关系第52-53页
  三、 契约式债权债务关系与产融基础结合第53-54页
 第三节 企业理论与产融组织一体化第54-60页
  一、 科斯的企业组织理论第54-56页
  二、 纵向一体化和范围经济第56-58页
  三、 产融组织一体化第58-60页
 第四节 信息理论与产融信息非对称性第60-63页
  一、 信息理论概述第60-61页
  二、 产融信息的非对称性第61-63页
 第五节 资本结构理论与产融企业控制权配置第63-69页
  一、 资本结构理论简述第63-64页
  二、 资本结构对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第64-67页
  三、 产融结合中的企业控制权配置第67-69页
第三章 产融结合的作用机制和效率分析第69-89页
 第一节 产融结合的作用机制第69-80页
  一、 节约产融交易费用第69-71页
  二、 提高产融资本盈利能力第71-74页
  三、 改善产融信息不对称状态第74-76页
  四、 优化配置企业控制权第76-78页
  五、 规避风险、扩大投资、优化配置资金第78-80页
 第二节 产融结合的效率分析第80-89页
  一、 产融结合的效率目标第80-84页
  二、 产融结合的 效率第84-89页
第四章 产融结合的宏观经济效应第89-103页
 第一节 产融结合的正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第89-96页
  一、 增强资本的积累能力第89-91页
  二、 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第91-93页
  三、 提高投资的生产效率第93-96页
 第二节 产融结合的负效应:经济非均衡第96-103页
  一、 经济非均衡的一般描述第96-99页
  二、 产融结合与经济非均衡第99-103页
第五章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模式第103-127页
 第一节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第103-111页
  一、 产融结合萌芽阶段第103-104页
  二、 产融自由结合阶段第104-105页
  三、 产融限制结合阶段第105-108页
  四、 产融结合深化阶段第108-111页
 第二节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第111-127页
  一、 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第111-115页
  二、 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模式第115-119页
  三、 日本的主办银行制模式第119-124页
  四、 韩国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第124-127页
第六章 中国产融结合的历史与现实第127-150页
 第一节 中国产融结合的历史第127-135页
  一、 工商企业参股或创建商业银行第127-130页
  二、 企业集团创建财务公司第130-132页
  三、 金融机构参股、控股工商企业第132-133页
  四、 试行主办银行制第133-135页
 第二节 中国产融结合的现状和问题第135-150页
  一、 金融业资本以多种途径投资参股工商企业第136-138页
  二、 产业资本大量参股、控股金融机构第138-141页
  三、 债权转股权第141-144页
  四、 企业集团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化第144-147页
  五、 当前产融结合的主要问题第147-150页
第七章 中国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与方式选择第150-172页
 第一节 中国产融结合的必要性第150-156页
  一、 实现社会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第150-152页
  二、 有利于工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第152-154页
  三、 提高我国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第154-156页
 第二节 中国产融结合的可能性第156-161页
  一、 实现产融结合的有利条件第156-157页
  二、 实现产融结合的不利条件第157-161页
 第三节 中国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第161-165页
  一、 从广义的产融结合角度看第161-162页
  二、 从本文研究的产融结合角度看第162-165页
 第四节 中国产融结合的基本方式第165-172页
  一、 金融机构参股、控股工商企业第165-167页
  二、 工商企业参股、控股金融机构第167-169页
  三、 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相互参股、控股第169-172页
第八章 中国产融结合的基础构建:国有银企协调改革、民营银企发展和资本市场建设第172-213页
 第一节 国有银企关系重塑与协调改革第172-191页
  一、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银企关系第172-174页
  二、 体制转轨时期的国有银企关系第174-177页
  三、 国有银企关系重塑和协调改革的思路第177-181页
  四、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181-186页
  五、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第186-191页
 第二节 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适时开放民营银行第191-201页
  一、 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第191-196页
  二、 适时开放民营银行第196-201页
 第三节 加快规范化的资本市场建设第201-213页
  一、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第202-204页
  二、 适度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并增强其流动性第204-205页
  三、 改善投资主体结构、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第205-207页
  四、 健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第207-208页
  五、 培育和规范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第208-209页
  六、 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第209-212页
  七、 稳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第212-213页
第九章 金融控股公司:当前我国产融结合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第213-257页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和发展第213-223页
  一、 从银行持股公司到金融控股公司第213-219页
  二、 西方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状况第219-223页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运行机制第223-238页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分类和属性第223-225页
  二、 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内在动因第225-228页
  三、 金融控股公司的机制和功能第228-233页
  四、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和监管第233-238页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是现阶段我国产融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第238-257页
  一、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约束条件第240-243页
  二、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若干思路第243-246页
  三、 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促进我国产融结合的实施对策第246-257页
参考文献第257-260页
后  记第260-262页
致  谢第262-263页

论文共2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JXTA的搜索引擎系统研究
下一篇:电机转子动平衡数控去重技术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