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1-1 D-核糖的简介 | 第11-12页 |
1-1-1 D-核糖的性质 | 第11-12页 |
1-1-2 D-核糖的用途 | 第12页 |
1-2 D-核糖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3 D-核糖的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3-1 D-核糖的定性测定 | 第13页 |
1-3-2 D-核糖的定量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4 D-核糖的生物合成机理 | 第14-16页 |
1-4-1 D-核糖合成路线 | 第14页 |
1-4-2 D-核糖代谢调节机制 | 第14-15页 |
1-4-3 D-核糖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6页 |
1-4-4 诱变选育D-核糖生产菌 | 第16页 |
1-5 代谢工程的应用 | 第16-17页 |
1-6 添加物对微生物发酵影响的研究 | 第17-20页 |
1-6-1 添加诱导剂 | 第17页 |
1-6-2 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 | 第17-18页 |
1-6-3 添加物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1-6-4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对菌体代谢的影响 | 第19-20页 |
1-6-5 补水发酵以增加目的产物产量 | 第20页 |
1-6-6 其它添加物质 | 第20页 |
1-7 发酵法生产D-核糖添加微量元素的研究 | 第20-21页 |
1-7-1 添加影响菌体生长的成分 | 第20-21页 |
1-7-2 添加前体物质对D-核糖生成物合成的影响 | 第21页 |
1-7-3 添加物对D-核糖生成物合成的影响 | 第21页 |
1-8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8-1 改进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D-核糖含量 | 第21-22页 |
1-8-2 D-核糖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22页 |
1-8-3 发酵过程中添加适当组分促进胞内产物的释放 | 第22页 |
1-8-4 添加物对微生物发酵生产D-核糖的影响 | 第22页 |
1-8-5 综合多组分的优化培养基罐中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改进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生物发酵液中D-核糖浓度 | 第23-28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原理及仪器试剂 | 第23页 |
2-2-1 实验原理 | 第23页 |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3页 |
2-3 影响因素和讨论 | 第23-27页 |
2-3-1 测定波长 | 第23-24页 |
2-3-2 平衡时间 | 第24页 |
2-3-3 酸度 | 第24页 |
2-3-4 D-核糖标准曲线 | 第24-25页 |
2-3-5 发酵液中非葡萄糖组分的影响 | 第25页 |
2-3-6 发酵液中葡萄糖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7 重复性 | 第27页 |
2-3-8 间苯三酚法与苔黑酚法测定误差比较 | 第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细胞株的纯化和选育 | 第28-36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原理和仪器试剂 | 第28-30页 |
3-2-1 自然选育原理 | 第28页 |
3-2-2 化学诱变原理 | 第28-29页 |
3-2-3 仪器试剂 | 第29页 |
3-2-4 出发菌种 | 第29页 |
3-2-5 培养基 | 第29页 |
3-2-6 培养条件 | 第29-30页 |
3-2-7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3-3 细胞株的自然选育 | 第30-31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3-3-2 结果及讨论 | 第30-31页 |
3-4 化学诱变选育D-核糖高产菌株 | 第31-34页 |
3-4-1 主要溶液 | 第31页 |
3-4-2 诱变方法 | 第31页 |
3-4-3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4-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4-5 诱变菌株的稳定性 | 第34页 |
3-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添加微量组分的胞内产物释放技术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36-41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4-2-1 仪器与材料 | 第36页 |
4-2-2 操作方法 | 第36-37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4-3 结果和分析 | 第37-39页 |
4-3-1 发酵过程中胞内产物与胞外产物浓度关系 | 第37页 |
4-3-2 发酵起始添加改善细胞膜通透性组分对D-核糖产量及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4-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添加物对发酵法生产D-核糖工艺的调控 | 第41-51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5-2-1 仪器与材料 | 第41-42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4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5-3-1 氨基酸和有机酸的添加对菌体生长及产物生成的影响 | 第42-44页 |
5-3-2 各种金属离子的添加对产物生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3 NaF的添加对D-核糖生产体系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4 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的添加对D-核糖生产菌的影响 | 第46页 |
5-3-5 葡萄糖酸钠的添加对D-核糖生产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6 综合多组分的D-核糖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7-49页 |
5-3-7 优化培养基下D-核糖的生产过程 | 第49-50页 |
5-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反应器中D-核糖发酵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6页 |
6-1 引言 | 第51页 |
6-2 实验仪器、试剂、材料及方法 | 第51-52页 |
6-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1页 |
6-2-2 材料及方法 | 第51-52页 |
6-3 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6-3-1 发酵过程代谢曲线分析 | 第52页 |
6-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6-4 模型的求解和动力学曲线分析 | 第53-54页 |
6-4-1 模型的求解 | 第53-54页 |
6-4-2 拟合曲线分析 | 第54页 |
6-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