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 第18-44页 |
第一节 大豆胞囊线虫病 | 第18-22页 |
1. 经济危害及分布 | 第18页 |
2. 症状与病原学 | 第18-20页 |
3. 寄主范围 | 第20页 |
4.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其分布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关系 | 第22-30页 |
1. 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 | 第22-23页 |
2. 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3. 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生理的影响 | 第24-25页 |
4.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机制 | 第25-30页 |
第三节 植物抗线虫的其他机制 | 第30-37页 |
1. 植物对线虫的侵染前抗性 | 第31-33页 |
2. 线虫和寄主之间的可能识别机制 | 第33页 |
3. 与线虫孵化相关因子 | 第33-34页 |
4. 植物对线虫侵入后的抗性 | 第34-37页 |
第四节 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 | 第37-44页 |
1. 农业防治 | 第37-38页 |
2. 化学防治 | 第38-39页 |
3. 抗病品种 | 第39-40页 |
4. 生物防治 | 第40-42页 |
5. 展望 | 第42-44页 |
第二章 不同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关系研究 | 第44-85页 |
第一节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 | 第44-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活史 | 第45-47页 |
·抗感品种根际与休闲地土壤二龄幼虫及胞囊的群体动态研究 | 第47-48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部土壤中二龄幼虫的变化 | 第48-49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二龄.三龄和四龄幼虫的动态变化 | 第49-5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4页 |
第二节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系发育与大豆胞囊线虫的时空动态研究 | 第54-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出苗后11天时大豆胞囊线虫在主根与侧根上的定殖与分布 | 第55-57页 |
·出苗后17天时大豆根中线虫的侵入.发育及分布情况 | 第57-59页 |
·出苗后24天根系中线虫分布 | 第59页 |
·出苗后30天不同大豆品种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定殖与分布 | 第59页 |
·出苗后36天大豆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情况 | 第59-64页 |
·出苗后42天大豆根内的胞囊线虫的分布 | 第64页 |
·雄虫的分布 | 第6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三节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发育的影响 | 第65-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根内线虫发育动态影响 | 第66-69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雌雄比例的影响 | 第69-70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根部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最终群体量影响 | 第70-7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1-72页 |
第四节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侵染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反应 | 第72-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播种与取样 | 第72-73页 |
·徒手切片的制做 | 第73页 |
·石蜡切片的组织选取 | 第73页 |
·石蜡切片过程 | 第73-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抗感大豆品种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根部组织的反应 | 第76-77页 |
·抗感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侵染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反应 | 第77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可能存在的组织抗性 | 第77-7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8页 |
第五节 大豆胞囊线虫休眠的研究 | 第78-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大豆生长季节田间的老胞囊.新胞囊及卵囊的孵化试验 | 第79页 |
·胞囊皮对胞囊内卵孵化的影响 | 第79-80页 |
·作物生长季节不同作物根际胞囊的孵化试验 | 第80页 |
·冬季大豆胞囊线虫的卵囊中的卵孵化试验 | 第80页 |
·沈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胞囊不同季节的孵化试验 | 第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大豆生长季节田间的老胞囊.新胞囊及卵囊的孵化试验 | 第80-81页 |
·胞囊皮对胞囊内卵孵化的影响 | 第81页 |
·作物生长季节不同作物根际胞囊的孵化试验 | 第81-82页 |
·冬季大豆胞囊线虫的卵囊中的卵孵化试验 | 第82页 |
·沈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季节孵化规律 | 第82-8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3-85页 |
第三章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功能蛋白研究 | 第85-128页 |
第一节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防御酶系的研究 | 第85-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供试品种 | 第85页 |
·线虫来源 | 第85-86页 |
·播种大豆与接种线虫 | 第86页 |
·取样方法 | 第86页 |
·酶液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86-87页 |
·与抗病相关的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87页 |
·各种同工酶染色方法 | 第87-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9页 |
·不同大豆品种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根内PAL.TAL活性变化 | 第88-91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POD活性变化 | 第91-94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根内PPO活性的变化 | 第94-96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POD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96-97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PPO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97-9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供试品种.接种及取样方法 | 第101页 |
·可溶性蛋白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101-102页 |
·根内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大豆胞囊线虫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大豆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根内可溶性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04-10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对不同大豆品种丙二醛含量及一些保护酶系的影响 | 第106-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供试品种.接种及取样方法 | 第106页 |
·丙二醛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106-107页 |
·CAT活性测定 | 第107页 |
·SOD活性测定 | 第107页 |
·CAT同工酶和SOD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107-108页 |
·CAT染色 | 第108页 |
·SOD染色 | 第10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8页 |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根部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108-110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大豆品种根部和叶片CAT活性变化 | 第110-115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和叶部SOD变化 | 第115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CAT同工酶电泳 | 第115-116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SOD同工酶电泳 | 第116-11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8-119页 |
第四节 几丁质酶同工酶与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关系初步研究 | 第119-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供试品种 | 第12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20页 |
·试剂 | 第120-121页 |
·接种与取样方法 | 第121页 |
·几丁质酶的提取 | 第121页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121页 |
·几丁质酶同工酶电泳 | 第121-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7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变化 | 第122-124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同工酶电泳 | 第124-12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27-128页 |
第四章 大豆品种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肽/氨基酸与抗大豆胞囊线虫关系研究 | 第128-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1页 |
·供试品种和取样方法 | 第128-129页 |
·大豆根分泌物的获取 | 第12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29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129-130页 |
·大豆根系分泌物聚酰胺薄膜层析荧光斑点分析方法 | 第130-1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1-152页 |
·内标法检测大豆根分泌物中低分子肽和氨基酸 | 第131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大豆品种根分泌物中低分子肽/氨基酸变化 | 第131-138页 |
·不同大豆品种出苗不同天数根分泌物中低分子肽/氨基酸分析 | 第138-140页 |
·亲子代出苗不同时期根分泌物低分子肽/氨基酸变化 | 第140-150页 |
·不同品种根分泌物中低分子肽/氨基酸荧光斑点总点分析 | 第150-15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52-155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可增强根系的分泌活动 | 第152-153页 |
·线虫侵染后不同时期对根分泌活动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子代根分泌物与亲本的不同 | 第154-155页 |
第五章 大豆抗胞囊线虫RAPD标记的初步研究 | 第155-1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5-158页 |
·试验材料 | 第155-156页 |
·大豆植株总DNA提取 | 第156-157页 |
·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进行RAPD分析 | 第157-158页 |
·扩增产物检测 | 第1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8-16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66-167页 |
第六章 中国小黑豆品种抗大豆胞囊线虫基因归类及推导 | 第167-1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7-169页 |
·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 | 第167-168页 |
·供试大豆品种 | 第168页 |
·试验方法 | 第168-169页 |
·胞囊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169页 |
·不同品种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基因归类和推导 | 第1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9-180页 |
·中国小黑豆品种对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归类研究 | 第169-170页 |
·中国小黑豆品种抗性基因推导 | 第170-18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80-18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8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6页 |
英文摘要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209页 |
附录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