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概述以及土地关系的流转 | 第14-18页 |
·三代时期的土地所有制状况 | 第14-15页 |
·公田与私田的历史演替及其私有化趋势 | 第15-16页 |
·西周时期土地关系的流转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土地市场的萌芽的历史前提 | 第18-27页 |
·市场与土地市场的涵义 | 第18-20页 |
·土地市场萌芽的历史前提 | 第20-27页 |
·土地市场萌芽的经济前提:社会生产力变革与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 | 第20-21页 |
·土地市场萌芽的制度前提:土地私有化趋势的发展 | 第21-24页 |
·土地市场萌芽的法权前提:各国变法对土地私有权的确认 | 第24-27页 |
第四章 西汉前期土地市场的萌芽 | 第27-39页 |
·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状况 | 第27-31页 |
·经济形势的衰退与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 第27-30页 |
·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繁荣 | 第30-31页 |
·土地市场萌芽的条件 | 第31-39页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第32-33页 |
·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 | 第33-36页 |
·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的盛行 | 第36-39页 |
第五章 汉至唐中期土地市场迟缓发育 | 第39-49页 |
·土地市场迟缓发育时期的主要特征 | 第39-44页 |
·土地占有的多种渠道和途径 | 第39-41页 |
·土地交易的数量与频率日降低与平缓 | 第41-44页 |
·土地市场发展迟缓发育的原因 | 第44-49页 |
·土地买卖制度性因素的制约 | 第44-45页 |
·广大农民的贫困化与购田自耕的有限性 | 第45-49页 |
第六章 唐中期至明中期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第49-55页 |
·较为完全自由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第49-51页 |
·土地市场范围与规模的扩大以及土地买卖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 | 第51-55页 |
第七章 明中期至清前期土地市场化趋势的加快 | 第55-66页 |
·土地市场化趋势加快的主要表现 | 第55-61页 |
·地权市场范围的继续扩大 | 第55-57页 |
·地权与资本的相互转化 | 第57-59页 |
·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 | 第59-61页 |
·土地市场化趋势加快的因由 | 第61-66页 |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商业化程度的提高 | 第61-63页 |
·地权转移的高频率与零细化 | 第63-66页 |
第八章 中国古代社会土地买卖和土地市场的历史作用 | 第66-72页 |
·土地市场中土地买卖的资金流通以及流通资金的使用方式与使用方向 | 第66-69页 |
·土地买卖和土地市场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 第69-7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