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论文结构 | 第9-11页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11-15页 |
第一章 自然垄断的效率理论及其评价 | 第15-43页 |
第一节 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效率与自然垄断的效率冲突 | 第15-23页 |
一、 自然垄断的起源与发展 | 第15-18页 |
二、 两种效率对比 | 第18-20页 |
三、 自然垄断的效率冲突 | 第20-23页 |
四、 自然垄断效率冲突的解决方式 | 第23页 |
第二节 国有化 | 第23-28页 |
一、 国有化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二、 自然垄断的国有化效率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三、 对国有化的自然垄断效率反思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规制 | 第28-35页 |
一、 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29页 |
二、 规制变迁与自然垄断效率增进 | 第29-31页 |
三、 规制的效率与非效率模型 | 第31-34页 |
四、 规制与自然垄断效率的冲突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有效竞争 | 第35-43页 |
一、 有效竞争的效率内涵 | 第36-39页 |
二、 自然垄断效率的有效竞争模式 | 第39-40页 |
三、 有效竞争的自然垄断效率反思 | 第40-43页 |
第二章 效率视角下的自然垄断产业演变及其国际比较 | 第43-77页 |
第一节 自然垄断产业演变 | 第43-47页 |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外在特征 | 第43-44页 |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演变 | 第44-45页 |
三、 自然垄断产业的结构变化 | 第45-47页 |
第二节 规制的演变与结构比较 | 第47-52页 |
一、 规制演变 | 第47-50页 |
二、 规制组织结构比较 | 第50-51页 |
三、 规制制度结构比较 | 第51页 |
四、 规制制衡结构比较 | 第51-52页 |
第三节 规制放松下的美国自然垄断产业 | 第52-61页 |
一、 电信业 | 第52-56页 |
二、 电力业 | 第56-59页 |
三、 铁路运输业 | 第59-60页 |
四、 民航运输业 | 第60-61页 |
第四节 民营化之下的英国自然垄断产业 | 第61-67页 |
一、 概况 | 第61-62页 |
二、 电信业 | 第62-65页 |
三、 电力业 | 第65-67页 |
第五节 培育国际竞争力的日本自然垄断产业 | 第67-70页 |
一、 电信业改革 | 第67-69页 |
二、 电力业改革 | 第69-70页 |
三、 铁路运输业改革 | 第70页 |
第六节 自然垄断产业演变的启示 | 第70-77页 |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变迁趋势 | 第70-73页 |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取向 | 第73-74页 |
三、 各国实践中效率冲突的处理原则 | 第74-77页 |
第三章 有效市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第77-109页 |
第一节 对有效竞争理论的再认识 | 第77-81页 |
一、 有效竞争取得绩效的理论基础 | 第77-78页 |
二、 有效竞争缺陷的经济分析 | 第78-81页 |
第二节 有效市场假说 | 第81-90页 |
一、 有效市场的提出、定义与经济学解释 | 第81-86页 |
二、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模型 | 第86-90页 |
第三节 有效市场结构 | 第90-97页 |
一、 关于市场结构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第90-92页 |
二、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第92页 |
三、 有效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 | 第92-93页 |
四、 有效市场结构的鉴别标识 | 第93-97页 |
第四节 有效市场行为 | 第97-103页 |
一、 市场行为对产业的市场边界影响 | 第97-98页 |
二、 产业演变中的一般市场行为特征 | 第98-99页 |
三、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行为的鉴别标识 | 第99-103页 |
第五节 有效市场绩效 | 第103-106页 |
一、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绩效的特殊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二、 市场绩效的评价原则 | 第104页 |
三、 有效市场绩效的鉴别标识 | 第104-106页 |
第六节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评价的综合指标 | 第106-109页 |
一、 有效市场评价的方法选择 | 第106页 |
二、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106-107页 |
三、 有效市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我国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的一般分析 | 第109-147页 |
第一节 转型期的特殊性研究 | 第109-118页 |
一、 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 第109-112页 |
二、 市场与企业边界 | 第112-114页 |
三、 垄断与竞争边界 | 第114-118页 |
第二节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低效的基础性原因的分析 | 第118-126页 |
一、 对规模经济的质疑 | 第118-119页 |
二、 对范围经济的质疑 | 第119-120页 |
三、 规制的缺陷 | 第120-124页 |
四、 国有企业的困境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实现的原则与重点 | 第126-130页 |
一、 有效市场实现的基本原则 | 第126-129页 |
二、 有效市场实现的重点 | 第129-130页 |
第四节 规制的独立、结构与制衡 | 第130-137页 |
一、 规制的独立 | 第131-132页 |
二、 规制的结构 | 第132-134页 |
三、 规制的制衡 | 第134-137页 |
第五节 竞争、价格、供求与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探讨 | 第137-147页 |
一、 竞争机制 | 第137-139页 |
二、 价格机制 | 第139-141页 |
三、 供求机制 | 第141-145页 |
四、 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效率研究 | 第147-186页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低效的另一种解释 | 第147-154页 |
一、 报酬理论前提:对科思定理的引申 | 第147-149页 |
二、 权利与义务-报酬失灵-风险与收益 | 第149-150页 |
三、 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与报酬失灵 | 第150-153页 |
四、 国有企业制度重构 | 第153-154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管理再造 | 第154-162页 |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微观管理思想再造 | 第155-159页 |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微观管理方法再造 | 第159-162页 |
第三节 中国资本困境与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融资创新 | 第162-171页 |
一、 中国资本困境分析 | 第162-167页 |
二、 我国财政投资错位 | 第167-170页 |
三、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融资机制创新 | 第170-171页 |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伦理建设 | 第171-176页 |
一、 自然垄断产业理论中的有关伦理研究 | 第171-172页 |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伦理模型 | 第172-173页 |
三、 国有企业伦理失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 | 第173-175页 |
四、 伦理失衡的治理对策 | 第175-176页 |
第五节 上市激励: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竞争模式 | 第176-186页 |
一、 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比较与评析 | 第177-178页 |
二、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上市激励 | 第178-182页 |
三、 上市激励的检验:以电力产业为例 | 第182-184页 |
四、 政策建议 | 第184-186页 |
第六章 普遍服务 | 第186-201页 |
第一节 普遍服务的经济理论:回顾与评述 | 第186-191页 |
一、 普遍服务的定义、存在基础与经济功能 | 第186-188页 |
二、 A-S定理与次优选择 | 第188-189页 |
三、 普遍服务改革的模型 | 第189-191页 |
第二节 普遍服务的实践 | 第191-196页 |
一、 普遍服务的主要内容 | 第191-192页 |
二、 普遍服务的实践:以电信为例 | 第192-194页 |
三、 普遍服务的进一步探讨 | 第194-196页 |
第三节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普遍服务的宏观效应及实现形式 | 第196-201页 |
一、 普遍服务的宏观效应 | 第196-198页 |
二、 普遍服务的实现形式 | 第198-201页 |
第七章 我国电力有效市场构建 | 第201-237页 |
第一节 我国电力市场的演变路径 | 第201-206页 |
一、 电力市场改革的制度变迁过程 | 第201-202页 |
二、 电力市场改革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变革 | 第202-204页 |
三、 我国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式:对电力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 第204-206页 |
第二节 电力市场的效率分析 | 第206-221页 |
一、 市场结构 | 第206-213页 |
二、 市场行为 | 第213-217页 |
三、 市场绩效 | 第217-221页 |
第三节 边缘竞争:简阳供电案例及其模式反思 | 第221-228页 |
一、 基本情况 | 第221-222页 |
二、 供区形成 | 第222-223页 |
三、 边缘竞争 | 第223-225页 |
四、 边缘竞争的理论依据 | 第225-227页 |
五、 边缘竞争的启示 | 第227-228页 |
第四节 电力有效市场的建设 | 第228-237页 |
一、 电力市场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228-229页 |
二、 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战略 | 第229-230页 |
三、 发电环节的改造 | 第230-233页 |
四、 电网运行机制的改革 | 第233-236页 |
五、 电力法制建设 | 第236-237页 |
第八章 电信有效市场整合 | 第237-265页 |
第一节 电信市场变迁:三个经典博弈模型的应用分析 | 第237-243页 |
一、 中国电信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 | 第237-239页 |
二、 制度变迁中电信市场的博弈分析 | 第239-243页 |
第二节 电信市场的效率分析 | 第243-256页 |
一、 市场结构 | 第243-248页 |
二、 市场行为 | 第248-252页 |
三、 市场绩效 | 第252-254页 |
四、 电信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相互影响分析 | 第254-256页 |
第三节 开放背景下的电信有效市场对策 | 第256-265页 |
一、 我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的基本框架 | 第256页 |
二、 对外开放对我国电信市场的影响 | 第256-257页 |
三、 基于开放背景的电信有效市场发展策略 | 第257-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70页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70-272页 |
后记 | 第272页 |